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沈鼓集团:创新路上,擦亮“中国智造”的名片
新华社沈阳12月11日电 题:沈鼓集团:创新路上,擦亮“中国智造”的名片
新华社记者 彭卓、姜子炜
每次套上熟悉的蓝色工服的时候,基层党代表姜妍都觉得任务更重了,干劲儿更足了。
作为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为之呕心沥血的项目——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正是创新动力引领经济发展的代表之一,与“天宫”“蛟龙”“墨子”等众多“新发明”同行,擦亮着“中国智造”的名片。
从28万吨到120万吨,从0到400余台……10余年来,被誉为“中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的姜妍率领设计团队,实现了中国乙烯压缩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在这个代表石化工业装备最高水平的领域,打破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僵局,开启了“国产化时代”。
“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科技创新,我非常欣喜和激动,这是对一线科技工作者最大的鼓舞。”这份鼓舞姜妍没有“藏私”,而是化作了新时代与同事一起有新作为的动力。
“我们技术工人干劲十足。”沈鼓集团总装车间管理科长王乃强说,“过去5年国家发展很快,企业愈来愈好,我们对接下来的5年、35年充满期待。”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直接说到了姜妍心坎里。“从提高硬实力、攻克硬技术,到全面提高产品软实力,提升用户友好度,事业的发展对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姜妍说,培养后继人才是关键。
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姜妍设计团队的中坚力量。这群“弟弟妹妹”眼中,“姜姐”就像一棵大树,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家踏实工作,带领整个团队“干产品、少出错”。
“透平”取自音译Turbo(涡轮)。在压缩机每秒上千转的高速运行中,渗透着沈鼓集团产业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杨建华,到“把工件当艺术品”的“齿轮专家”徐强,从创造百万元效益的“钳工状元”李杰清,到“立志做技术大王”的青年焊工张腾蛟……60余年来,这家占据世界巨型工业压缩机行业领跑地位的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已培养出市级以上劳模175人,被誉为“人才沃土,劳模摇篮”。
收拾好行装,姜妍与团队成员将再次出发,远赴新疆,进行下一项课题的攻关研判。对于接踵而至的任务和挑战,他们乐在其中,把用户提出的每一道难题当作进步的阶梯。正如姜妍办公桌上的“箴言”牌所书:“我唯一的借口,就是没有任何借口。执行就是一切行动的准则,没有任何抱怨。”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创新 擦亮 中国智造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