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以国家的名义捍卫历史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80年前,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中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就是为了以国家的名义捍卫历史记忆,捍卫世界和平。当此之时,我们摘编了一部分推动和关注国家公祭的中外人士的心声,记取历史教训,携手走向复兴,以慰死难同胞、以飨革命先烈。
——编 者
2005年3月11日,这份报纸上提到申请设立国家公祭日,当年我就很激动,保留它到现在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现在这个事情真的就要实现了,我万分地赞成。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
最亲爱的亲人们,现在我生活得很好,子孙满堂,其乐融融。我很骄傲,因为我是战后第一位踏上日本国土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我很自豪,因为控告日本右翼名誉侵权八年后终于获得了胜诉。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
南京大屠杀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不仅仅是南京一个城市的悲剧和灾难,还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和灾难,也是一场人类的浩劫。通过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形式悼念当年的遇难同胞,体现了对这段历史史实的尊重,能更好地教育青少年了解认识历史、传承历史,充分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国家公祭日建议案提出人、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
国家公祭,意味着公祭活动将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国耻,是中华民族的创伤,也是世界现代文明史上人道主义的一场灾难。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
我们不渴望复仇,却永远不会忘记过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在我们心中,竖起历史的回音壁!
——诗人文丙
整个纪念馆内,满满的人,可是一片静默,没有人喧哗,几乎没有人交谈。一直到走出户外,才开得了口说话。可是一看见那写满了遇难者姓名的祭奠墙,泪水又止不住滑落下来……12月13日,是所有中国人的国殇。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公祭日。那遇难的,是我们的国,我们的同胞。
——台湾政论节目主持人黄智贤
日本作为一个国家仍然试图再度掩埋南京的受害者——不是像1937年那样把他们埋在地下,而是将这些受害者埋葬在被遗忘的历史角落。
——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
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不仅要在中国搞好纪念活动,还应放大国际声音,带动当年受日本侵害的东南亚国家一起响应,大家联合起来开展相关纪念活动。
——菲律宾华商纵横传媒社长黄栋星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对于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历史事实,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于心。日本政府和政界人士应该始终保持“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的姿态,这非常重要。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
耶鲁大学图书馆收藏了我父亲的信件,清清楚楚地证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战后(对日本战犯)的东京审判,父亲作为证人提供了证据和证词。……80年过去,我们还是要向年轻一代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讲述南京人的苦难,讲述日军的暴行,讲述我父亲这样的人的事迹,要让他们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罗伯特·威尔逊医生之女玛乔丽·威尔逊·加雷特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南京 国家 历史 大屠杀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