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外国人创建“南京人”网站:把南京1937告诉全世界
原标题:一群外国人创建“南京人”网站 他们正努力把“南京1937”告诉全世界
有一群在南京生活和学习的外国人建立了一个“南京人”网站,专注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
今年(2017年)国家公祭日期间,他们推出了一组英语文章,讲述拉贝、魏特琳等外国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英勇事迹,在海外热传。网站负责人贺福(Frank Hossack)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现在还有非常多的西方人根本不知道南京大屠杀。文章的作者麦楷姝(Cassidy Mcdonald)虽来自美国,也是到南京之后才了解到自己同胞魏特琳的事迹的。
紫牛新闻记者 宋世锋
来自苏格兰的“南京人”:
来中国是最好的决定,来南京是“第二好”

贺福出生于1969年,来自苏格兰,在南京已经住了14年,之前从1993年到2003年在上海待了10年,是“雀巢咖啡音乐时间”广播节目的制作人。
贺福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说:“到中国来是我一生中所做的最好的决定,到南京来是第二好的决定。南京的特殊之处太多了,它在很多方面都很独特。”
贺福在南京生活了14年,曾获得情动江苏国际友人奖。2004年,贺福经人介绍,认识了贺雯,之后两人走到了一起,现在女儿已经7岁了。
贺福原来的中文名是“荷福”,和贺雯结婚后,特意随老婆的姓改成“贺福”。“不过她的英文姓是跟我,叫Angela He Hossack,互不相欠。”

创办“南京人”,专门向外国人介绍南京
2009年,贺福成立了“南京贺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现在公司有8个专职人员,其中有3个是外国人,另外还有20多位外国人担任自由作者。他说,中国文化非常复杂,当中国人试图解释中国文化时,大多数外国人很难理解,所以他的目标是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公司旗下有“南京人”英文网站(thenanjinger.com),刊登有关南京的新闻和文化等内容。还有一份《南京人》英文月刊杂志,每期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介绍中国文化。2010年10月《南京人》杂志首次出版,第一年他没睡过一个好觉,担心杂志半途而废。不过后来情况越来越好,读者越来越多,杂志发行到很多学校、饭店、医院等地方,甚至在英国的图书馆里也能找到。
“南京人”有位贤内助:
出身中国军人家庭,对抗战感受深刻
贺雯出生于军人家庭,外公贺进贤1936年参加红军,后来改编为新四军,半塔保卫战中作为敢死队员曾经负过伤,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还参加过淮海战役和解放南京等重要作战行动。爷爷马光碧1944年成为八路军,参加过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外婆石桂英也是新四军,奶奶李雷是解放战争时期入伍。
出身军人家庭,贺雯对抗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有着更深刻的感受,她说,很多年轻人对这段历史不太关注,可能觉得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平静生活和老一辈的付出都是分不开的。
贺雯说,“我从小就在部队长大,幼儿园大班时,匍匐前进就是必修课,还带不上膛的真枪,所以从小到大保卫祖国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国强国人才不会被欺负。”
“国家要强盛,也离不开老百姓,所以作为年轻人要有这样的认识,要自立自强,不依附父母,大家都强了,国家能不强吗?”
贺雯在公司里只负责内部管理,“南京人”具体发什么文章,都是由外国编辑决定,这一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章就是编辑自发策划的。
让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
曾经“难以置信”,如今把真相告诉世界
贺福说,很多没有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方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他也是首次到南京时才听说这件事,当时的反应是“根本不相信”,遇难者的数字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大屠杀的具体证据,他是到纪念馆参观之后才知道的。
每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时候,“南京人”都会推出专文纪念。今年公祭日,“南京人”推出一组关于“南京大屠杀80周年”的文章,共有7篇,每天推出一篇,向西方人介绍大屠杀期间向中国人伸出援手的国际友人,其中包括拉贝、魏特琳等。
这一组文章是由美国学生麦楷姝独立完成的,贺福只做了一些指导。麦楷姝去年毕业于美国圣母大学,专业是市场营销和新闻学。她拿到“鲁斯学者”奖学金,到南京大学留学,今年7月份刚到中国,计划学习一年。她在美国的时候模模糊糊听说过南京大屠杀。但来到南京后她去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了解到很多有关这场惨剧的证据,受到很大的震撼。
把魏特琳的事迹告诉她的美国老乡们
麦楷姝与“南京人”网站已经合作了不少项目。麦楷姝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拉贝、魏特琳和张纯如的著作。
魏特琳是美国人,来自美国的麦楷姝在纪念馆才第一次知道她的事迹。麦楷姝的家人也听说过南京大屠杀,但对于魏特琳等外国人的事迹,同样也不了解。
这种情况也得到南京姑娘骆翼云的证实。骆翼云的外婆在大屠杀期间被魏特琳救下来,她现在魏特琳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她拍摄的1分钟短片《金陵止戈人》刚刚获得国际艾美奖,反映的就是南京大屠杀。
骆翼云说,魏特琳于191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毕业,家乡是伊利诺伊州的小镇赛科(Secor)。无论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还是在赛科,都没有多少人知道魏特琳在中国是英雄。
骆翼云准备向哥伦比亚大学提出建议,纪念杰出校友魏特琳。
紫牛新闻记者问麦楷姝会不会向美国人介绍魏特琳的事迹,她回答说:“肯定会!实际上我现在就在为美国媒体撰写一篇文章,讲述魏特琳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故事。魏特琳应该被人们记住,她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这项事业。”
紫牛视角>>>
我们都做行动者 让谎言无处藏身
■评论员 陈迪晨
昨天(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那段中华民族蒙难的历史,在全社会的努力下,虽然已经越来越为全世界更多的人所知,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特别是外国人,对这段历史还不太了解。与此同时,日本右翼势力仍在故意歪曲甚至否认那段历史。
正如上文提到的,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南京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魏特琳,无论是她毕业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还是她的家乡小镇赛科,都没有多少人知道魏特琳在中国是英雄。
美国留学生麦楷姝在美国也是模模糊糊听说过“南京大屠杀”,直到她到了南京后,才震惊地获悉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
我们的很多机构和大量学者对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历史的真实得到了极大的还原,历史的镜子被擦拭得越来越清晰明亮。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有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特别是年轻人,都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投身到研究、宣传这段历史的行列中。
无论是根据外婆亲身经历,拍出获得国际艾美奖的一分钟南京大屠杀微电影的南京女孩骆翼云,还是自发拍摄《金陵痕迹》的清华大学学子们,或是历经多年研究写出反映侵华日军暴行实录的小伙江紫辰和吴京昴,我们分明从他们的内心看到了跳动的火焰。我们也知道,这样的青年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
同样让我们欣喜的是,紫牛新闻记者采访的苏格兰人贺福和美国女孩麦楷姝这样的外国人士,也自发地加入到向全世界宣传这段历史的行列中。这说明,我们的声音越来越巨大,越来越得到认同,这意味着,真实的历史将会通过这个声音传遍世界各地,谎言和歪曲之词将无处藏身。
在今年国家公祭日前后,我们紫牛新闻推出了这组系列报道,就是要向世人宣布:勿忘国耻,中国有我!宣传真实的历史,不分国界。“12·13”不仅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更应该是全世界人们的共同记忆,只有人人都汲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让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不论力量的大小,也不论声音的强弱,告诉全世界: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让我们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南京人 外国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