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厦门海沧区:聚人才兴产业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福建厦门海沧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从全国各地聚集了一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教育事业、行政管理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全区人才总量达18万人,入选省级“人才强区”试点。
多年来,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于2012年率先实施“海纳百川”人才政策,这一举措先后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肯定,并最终上升为福建省、厦门市人才计划,打响了“海纳百川”人才品牌。
海沧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提出打造“国际一流人才高地”的发展目标,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才工作机制,面向全国“不惟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从全国各地聚集了一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教育事业、行政管理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全区人才总量达18万人,入选省级“人才强区”试点,获评全省首个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聚集基地。人才引领发展,发展集聚人才,成为海沧发展最生动的实践、最鲜活的写照。
推出人才保障政策
出台覆盖产业经济、社会民生、服务保障3大方面的12项政策,吸引各路英才纷至沓来
海沧区在“海纳百川”人才政策基础上,构建起“1+N”海纳百川人才政策体系,即围绕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高地”目标,出台了覆盖产业经济、社会民生、服务保障3大方面的12项政策。
海沧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振兴实体经济”“产业立区”,海沧出台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产业专项人才政策;围绕社会事业发展,一次性出台教育、医疗、社工、文化4个专项人才政策;围绕“补齐民生短板”,于2017年先后修订、完善5项教育人才专项政策;围绕精准化服务,针对人才反映集中的住房问题,先后出台企业人才住房优惠办法、青年人才公寓管理办法,推动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深度融合。
在人才战略推进过程中,海沧5年来共投入近5亿元,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重点产业人才、社会事业人才、台湾人才、高校毕业生等5大类人才提供20项91条扶持措施,先后向1100多人(次)兑现创业扶持、个税奖励、住房补贴等扶持资金近2.1亿元,投入人才公寓建设2.5亿元,实现从创业到生活的全方位保障。
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各路英才纷至沓来,叶英正是众多人才中的代表。2012年,叶英入选厦门市“双百计划”创业领军人才,她放弃了在美国收入高又稳定的工作,来到海沧创办力品药业。自2013年力品药业(厦门)有限公司落户海沧以来,企业已先后获得各类人才奖励1000多万元。
海沧区还积极探索出了产业人才协同发展的人才发展战略,即企业从海外引进一名资深科学家,由其带领一个团队,完成一个部级国际合作项目,从而进一步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2013年9月,位于海沧的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从美国引进了资深科学家陆建明博士,聘请他担任研发项目总监。为配合陆建明的工作,他所在课题组配备了1名博士、7名硕士及高标准实验室和科研硬件。“优越的环境让陆博士的研发进展顺利,其团队很快出色完成了科技部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特宝生物副总经理石丽玉说。
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海沧区充分发挥出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体制创新,构建生物医药人才、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了“产业聚才,人才促产”的良性循环。
如今,“海纳百川”人才工作品牌效应不断释放,人才集聚态势不断增强。截至目前,海沧区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35人,其中两院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2人、省“百人计划”专家70人(次)、市“双百计划”专家128人(次)。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
实行“企业自主评价+行业专业评价+市场发展评价”的评价模式,并初步建立起分产业、分类别的薪酬评价体系
海沧区建立了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唯学历、唯职称的单一评价模式,实行“企业自主评价+行业专业评价+市场发展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并开展薪酬水平调查,通过制定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政策,修订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政策、企业人才住房政策等,初步建立起分产业、分类别的薪酬评价体系。
为让人才用得好,海沧区开展职称评审改革,出台《厦门市生物医药行业职称改革试点(海沧)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实现了评审端口前移,让行业协会参与职称评审,让从业人员在“家门口”即可申请,缩短申请周期。评审主体多元,创新专家评委库组成,海沧生物医药企业专家、高管参与比例不低于40%,真正实现了“企业的人才由企业评”。同时,该方案评审标准实用,不将论文作为硬性要求,可用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科技成果等抵充,实现不唯论文突出实绩,采取适合企业需求的面试答辩、实地考察、量化评分、投票表决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出来的人才用得好。此外,该方案还推进评用结合,以企业为单位申报,评审对象由企业筛选,对企业有拟定评审对象职称晋级后岗位提升方案的,给予加分,实现以评促用,让专技人才“引得进,留得下,长得大”。
在职称评审改革基础上,海沧区以评选促培养,推行人才提升机制,举办人才工作交流、人才计划申报辅导等活动,不断增强用人主体的人才培养意识。5年来,海沧区自主培养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17年,海沧区有2名专家入围第13批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占全省入选人数的一半,创历史新高。
让人才安居乐业
实施“货币+实物”人才安居工程,提供个性化住房解决方案,解决各层次人才住房问题
2014年,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员工黄立伟拿到了人生第一套“房子”钥匙——海沧区政府提供的免费人才公寓。“人才房交通便利,生活也方便。”黄立伟说。这套公寓让黄立伟找到了家的感觉,通过扎实工作,已从产品专员升职为产品经理,成为公司青年骨干。
黄立伟能在海沧找到家的感觉,得益于海沧实施的“货币+实物”人才安居工程。该工程提供个性化住房解决方案,较好地解决各层次人才住房问题,实现了“求职学生免费住、职场新人优惠住、骨干人才安家住”。
在货币补贴方面,海沧区人才住房政策兑现效率全市最高,2012年以来累计向440名人才兑现购租房补贴2370多万元。2017年,先后出台了集成电路人才、教育人才的住房补贴办法,做好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的安居保障。实物住房方面,分批推出3000多套人才公寓,按照拎包入住标准进行装修,并做好生活配套,满足青年人才“吃住行娱学”等需求,先后有800多人次入住。
为让各类人才在海沧生活无忧,海沧构建起全方位服务体系,开展区领导挂钩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创新“部长会客厅”等联系人才形式,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人才工作移动服务站,推进党建、人才工作共同发展。截至目前,区领导先后走访、慰问人才500多人次,为人才解决子女就学、融资发展等问题上千个。
在让人才留下来的同时,海沧还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让人才长得大。他们以活动促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团队赛形式,举办“海纳百川”精英团队挑战赛,打造海沧人才版“跑男”,吸引上市公司、在厦高校、重点企业、两岸三地交流团等上千人参加,活动关注量达250万人次,成为海沧区人才交流互动、展示风采、锻炼提升的品牌活动。
第二届挑战赛冠军团队、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秀芬表示:“比赛促进了不同行业的人才交流,对企业的人才培养大有裨益,下一届比赛我们将带更多年轻人来参加,这样的好平台我们非常珍惜。”
海沧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目前,海沧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海湾城区’。为此,我们将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以求才若渴的诚心、改革创新的决心、人才优先发展的信心,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以优质的软硬件环境广纳天下英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海沧区 产业 海沧 工作 政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