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正能量 正能量
医生夫妻万米高空生死营救

垂杨柳医院医生夫妇刘佳和熊鑫3月5日在航班上对一位患者进行抢救。新京报记者 朱骏 摄
3月5日,垂杨柳医院的刘佳和熊鑫夫妇在航班上参与了一次急救。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参加急救,却是难度最大的一次。因为患者情况复杂,他们要在高空中用吸氧管吸痰、在颠簸的气流中做胸部按压……
急救那天,夫妻俩刚从海南探望孩子回家。因为工作,夫妻经常疏于陪伴女儿。刘佳感慨,选择医生这份职业,就不在乎牺牲了多少。患者以性命相托,能听到对方说一句“谢谢”,就已经很满足。
空姐拽紧 实施抢救
3月5日下午,在国航CA1804航班上,刘佳和妻子熊鑫正靠在座椅上休息。迷迷糊糊中,熊鑫听到机舱广播传来通知,“紧急通知,机上一名乘客突发急症,需要救治,乘客中如有医生,请联系机组人员。”听到广播后,她和丈夫刘佳赶紧起身与空乘人员取得联系。此时,几位乘务员都聚集在经济舱的第一排。与他们一同前去的还有另外3名医生。
众人围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他穿着黑色T恤衫,瘫在座椅上。“看起来有两百多斤,满头大汗,脸黑紫,眼睛紧闭,舌头吐在外面,应该已经失去意识了。”老人的家属在一旁急切地说,老人刚刚吃完米饭,会不会是呛到了。
刘佳环抱着老人胃部顶了几次,没有从口中顶出东西。因为熊鑫在呼吸内科工作,熟悉窒息的救治办法。她用手试了几次,出来几个米粒,“还是没弄出东西。”她判断,呼吸道内有堵塞,必须赶紧把呼吸道的东西吸出来。几位医生沟通了病情后,也赞同刘佳、熊鑫的判断,并轮番为老人实施心肺复苏术。
但更加紧急的是,此时飞机上没有专业呼吸设备。她让空姐拿来了一根吸氧管,两头剪掉,插进老人的口中。然而,尽管她用嘴吸了三四次,却还是只吸出几个米粒,没有更多东西。
整个过程中,老人一直都没有苏醒。几名医生判断,病情可能不只是窒息这么简单。
众人把老人扶到靠近机舱门的走廊上,由几位医生轮流对老人的胸部进行按压。刘佳回忆,他当时按了一个多小时,满头大汗,羽绒服都被汗水浸湿。
此刻,乘务员提议将老人送到就近的石家庄进行医治,这一提议得到了同机其他乘客的认可。
下降过程中,飞机开始出现颠簸,刘佳仍旧跪在地上重复按压动作,为防止重心不稳,一名空姐一直紧紧拽住刘佳。
遗憾的是,老人最终没能活下来。“患者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肺栓塞,或者心源性猝死。”熊鑫说。
下飞机时,家属似乎已经预感到什么,向机组人员和参与救援的医生鞠躬表达了感谢。“额头都是汗,你们尽力了。谢谢。”
“我爸妈在治病救人”
抢救老人的那天是个周日,刘佳和妻子一起从海南回北京。两天前的周五,他们决定去海南探望正在度假的女儿和父母。
刘佳说,平日里夫妻俩被工作缠身,朝九晚五,很少有机会陪伴家人。这次刚好赶上女儿幼儿园毕业,夫妻俩觉得,再忙也得抽时间。
在海南的这次家庭活动显得有些随意。“家人在一起吃了几顿饭,到知名景点走了走,然后就赶回去上班了。”
想到女儿,刘佳有些愧疚。女儿刚上幼儿园时,园方曾组织过一次郊游活动。活动在工作日举行,他仔细琢磨了日程安排,一筹莫展。“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我们不去,孩子也没办法去,只能不去了。”他心里有点愧疚,却只能跟女儿坦白。
三年来,女儿的郊游活动总是无法达成。“她开始还不高兴,后来也习惯了,老师问她要不要参加,都直接说不去,因为爸妈挺忙的。”
女儿有时也会问熊鑫,“妈妈,你能接我放学吗?”然而医生的工作让她不得不一次次地拒绝了女儿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她只能尽量珍惜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慢慢地,女儿也开始懂事。偶尔有人问她,“你爸妈呢?”她会一脸骄傲地回答,“治病救人呢。”
医生夫妻:只有医生理解医生
治病救人一直是刘佳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追求。高考前,他曾希望自己能做律师或者做医生。在首都医科大学读完硕士之后,他如愿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告诉记者,一直记得自己学医时的想法,“患者性命相托,必须救死扶伤”。
刘佳说,自从走上医生这条路,他就不得不时常面对同龄人的物质水平优于自己的现状。“出去同学聚会,别人开始挣钱了,我还在读硕士,别人开着奔驰送老师回家,我还是只能坐地铁。”
起初,他还有些不适应,但时间一长,发现自己是真的热爱这个职业,也就不再用这些来自我评价。“我们现在的工作强度和收入的确不成正比,但是这么多人需要看病,如果你不付出的话,那很多人就会面临无法医治的问题,所以没有什么可以考虑回报的问题,我们这个职业就是付出的职业。”
熊鑫是在大学认识刘佳的。她回忆,那时的刘佳,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工作,都很认真。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她。
毕业时,两人一起选择了垂杨柳医院,一干就是十多年。熊鑫说,丈夫的认真劲儿一直延续至今。“看到危重症的病人,他总是心里不踏实,常常看护到凌晨才回家。”结婚多年,两人很少发生矛盾,“只有医生才能理解医生。”
医患问题是沟通问题
12月16日,一名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表示,她不久前从急诊转到刘佳所在的科室,尽管两人从没打过交道,但刘佳的态度让她感到安心。
几名与他合作的护士也提到,刘佳很注重患者的心理感受。患者一旦有了疑虑,他会反复沟通,直到对方理解。
刘佳觉得,能为病人治好病,无论大小,能够得到他们肯定,就已经很满足了。在他的经验里,只要是适合病人的建议,他都会提出来,经过耐心沟通,病人通常可以理解。
看到陕西产妇跳楼的新闻后,科里的同事都在讨论“剖还是不剖”。刘佳说,他所熟悉的一位女医生正在孕期,却依然与家人产生了一些分歧。“医生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的患者。”他认为,医生和患者天然存在专业知识上的鸿沟,如果想要避免矛盾,只能用最平白的话语跟患者耐心解释。
“手段是次要的,态度才是关键的。”刘佳说,他经常关注医患纠纷的案子,既为医生感到委屈,又理解患者的心情。“很多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沟通问题。”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医生夫妻 万米高空 生死营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