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名气诚可贵,作品高下才是“定盘星”
这个冬季,京城艺术展颇有点儿逆流而上的味道。尽管室外温度屡屡在零下几度徘徊,各大场馆却铆足了劲儿连推重量级展览。一边是中国美术馆主打的系列馆藏精品展,一边是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从国外引进的多个特展,两边艺术家名气都不小,颇有点儿中外艺术打擂台的味道。可惜的是,这场擂台赛算不得精彩,一边排出千米长队,一边略显平淡,参观者用脚步告诉人们,展品高下才是硬道理。
艺术批评家孟铭维长年流连于京沪各大艺术馆,他笑言今冬两地艺术展的比拼,北京胜出。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下称“美在新时代”),不仅在于它每天引来一两万人排队进场,如此场面已多年未见,而且每件展品都绝对是名家名作。如果再算上此前推出的“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展”“宗其香百年诞辰艺术展”,中国美术馆一口气推出的三场馆藏展,彻底引爆了京城艺术爱好者的参观热情。以“美在新时代”为例,在展出的十天里,平均每天参观人次都超过一万,最后两天更是迫近两万,远远高出单日6000人次的“红线”,最终总参观量约为13万人次。
“不客气地讲,虽说这些年一直大谈特谈大众美育,也就这几次展览让人看到了些许希望。”在艺术市场分析人士马维看来,真正的大众美育不应该是几个熟面孔围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是要让各个年龄层都参与进来。“可这谈何容易?国内原本就没有观看艺术展的传统,如果展品再提不起观众兴致,必然悄无声息。”他认为,中国美术馆的几场馆藏展提供了一个样板——不仅艺术家个个鼎鼎大名,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吴冠中,无一不是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大师,而且所“晒”也多为代表作。
几乎与中国美术馆同步,近一个月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也接连从国外引进好几场特展。从“臻品·大师原作展——2017巴比松画派作品展”,到正在展出的“安格尔的巨匠之路——来自大师故乡蒙托邦博物馆的收藏”,一个是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法国巴比松画派首次大规模、成体系登陆中国,一个集中呈现法国19世纪“唯美的古典主义”绘画。按理说,这是市民近距离接触西方经典绘画的绝佳机会。但稍稍遗憾的是,所展作品与人们预期有一定落差。以创作出《泉》《大宫女》《土耳其浴女》等经典之作的安格尔为例,这次参展作品里重量级艺术品并不多,倒是素描、草稿这类作品占了不小比重。
“不是说它们就不重要,可我相信绝大多数参观者还是冲着看他们的油画经典而去的。”独立策展人刘力认为,评价一场展览成功与否,很重要一条标准就是到底与参观者互动如何,近两次展览的知晓度不高,而且经典原作不足,效果自然也就不是很理想。
孟铭维承认,如今从国外文博机构引入优质展览越来越难,不单是借展经费问题,还涉及艺术品保险、运输,“可既然有意重点推欧美经典展,还得多下功夫。”他认为,日渐富裕起来的国人对艺术大师的了解已不愿浅尝辄止,有无经典原作才是他们认可展览的那颗“定盘星”。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作品 艺术 中国 名气 高下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