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从荒山秃岭到绿色走廊——吕梁山上的“生态实践”
新华社太原12月26日电 题:从荒山秃岭到绿色走廊——吕梁山上的“生态实践”
新华社记者马晓媛
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指引下,沟壑纵横、生态脆弱的吕梁山打响了一场“绿色扶贫”攻坚战。吕梁山区的底色逐渐由黄变绿,一道纵贯南北的“绿色走廊”已现雏形。
尽管正值隆冬,但在临汾市永和县乾坤湾的山顶上,一片片油松仍然透着绿色。“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不过乾坤湾。”缺少植被让奔腾的黄河水在这里冲刷出壮美景观,却也留下了“种一葫芦收一瓢”的脆弱生态。为了改变生存现状,这个人口仅为7万人的南部吕梁山区的贫困县选择了大力植树造林。
“种树主要靠人的精神,大家用绳子把自己绑在半山腰挖树坑,用肩膀扛水上山浇树,一年干八个月。”时任永和县林业局局长白新民回忆说。凭借这种劲头,永和县的生态防护林从2000年不足10万亩迅速增加到现在近40万亩,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永和县财政收入从2002年只有500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1.58亿元,被誉为吕梁山上的“绿色教科书”。
在吕梁山,这样的“绿色教科书”并不只有这一本。吕梁山区是有名的生态脆弱区,也是深度贫困聚集区。如今,在中央退耕还林等政策的支持下,这里已经成为生态扶贫的“主战场”。
尽管天气已经变得寒冷,但在位于中部吕梁山区的吕梁市临县,冬季造林现场依然热火朝天。李家湾村的贫困户杜桂香每天上山种树,上午8点上山,下午5点下山,吃饭休息都在山上。“我今年60岁,跟老伴一起在山上种了半年树,挣了3万多元钱,已经顺利脱贫了。”她说。
作为山西省最大的贫困县,临县今年一年就实现造林30多万亩,其中29.65万亩属于退耕还林。全县组建了291家脱贫攻坚专业造林合作社,参与造林合作社的贫困人口有1.14万人,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多元。
站在临县的东山上,漫山遍野的油松层层叠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大标语在阳光照射下十分醒目。今年国庆节北京展览馆举行“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其中一张反映我国生态成就的大幅照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我们感到很自豪,也充满了干劲,再过几年,我们这里的宜林荒山和25度以上陡坡地将全部实现绿化。”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说。
如今,延绵800多里的吕梁山已经全面打响“绿色攻坚战”。山西省出台政策鼓励各县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明确规定社员稳定在20人以上的造林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例要达到60%以上,贫困社员的劳务收入要占到合作社劳务收入的60%以上,引导广大贫困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实现脱贫。
在位于北部吕梁山区的岚县,购买式造林已经成为生态扶贫的主要“抓手”。通过由合作社造林,政府验收后购买,今年岚县计划实施造林13.87万亩,涉及贫困人口5155人,预计收入2000万元。
“我靠挖坑、种树,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扛着锄头站在山坡上,岚县界河口乡会里村60岁的张栓迎,望着去年亲手栽下并已经成活的油松乐呵呵地说,自己打记事起,家里就种玉米、土豆,几十年过去还是老样子。现在他靠种树一个月挣的钱,相当于过去种一年地的总收入。
统计数字显示,5年来,吕梁山区23个贫困县实施造林572万亩,累计投入21.4亿元,将区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14.86%。“十三五”期间,山西省还将在吕梁山区造林430万亩,森林抚育200万亩,力争到2020年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内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62%,森林覆盖率达到26%。
65岁的临县前塔村村民高玉胜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规模的造林场景。“以前是开荒种地,现在是退耕还林,等再过几年,我们这里山绿了,风景变美了,生活的大路就更好走了。”他说。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吕梁山 造林 山上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