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2017国际年终观察:人们跨越鸿沟,还是被墙隔离?
中新网12月29日电(郭炘蔚 齐君 赵多维) 一堵墙,有时能成为保护人们的屏障,有时却成为分隔人们的鸿沟。各国民众在沟通、来往、碰撞、融合中,共同度过了并不平静的2017年。这一年,有些屏障百密一疏,有些天堑终被跨越,有些壁垒坚不可摧,而有些鸿沟却越来越深,成为伤痕……

【边境之墙:难以阻隔的亲情】
美国与墨西哥边境
一位边境城市的警察
托尼•埃斯特拉达今年已经74岁高龄。他出生在墨西哥诺加利斯,1944年,为了与父亲团聚,他和三个兄弟跟随母亲,来到边境另一侧的同名城市,美国亚利桑那州诺加利斯。他长大后从警,50年来一直为这个边境城市服务,现在是这里的警长。
不久前的一个早上,埃斯特拉达在边境线上,透过分隔两国的铁栅栏眺望自己的家乡。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去了。他说,在这几十年里,自己目睹了众多家庭被美国的移民政策所分裂。虽然一直履行职责抓捕非法入境者,但他并不赞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移民条例。
就在亚利桑那州的西边,加州的沙漠地带里,特朗普高约9米的“边境墙”样板已经建造完毕。埃斯特拉达认为,这是浪费金钱,起不到想要的效果,“绝望的人总会找到办法”。
而如果继续向西而行,来到太平洋沿岸的边界地带州立公园,就能够看到一扇边境上的“希望之门”。这扇门每年开启一小时,允许12个家庭分别团圆几分钟,让通常被一道铁栅栏分隔两国的亲人们,能够实实在在地互相拥抱。

【沉默之墙:“不能说的秘密”?】
每个人的心中
打破沉默者
阿什莉•贾德是一名好莱坞女演员。1997年,她在拍摄一部电影时,被以谈工作的名义引诱到了制片人的酒店房间里,遭遇性骚扰。贾德说,当时自己感到“震惊”和“恶心”,只想在不激怒他的情况下尽快离开。
2015年,贾德在一次采访中透露此事,但没有点名,并未引起太多关注。2017年,她向《纽约时报》讲述了这个故事,并且透露了此人的身份——电影大亨哈维•温斯坦。这一报道引发轩然大波,性骚扰曝光风暴从好莱坞延烧到媒体再到国会,多位重量级人物“应声倒地”。
根据美媒的统计,截至12月20日,已经有至少47位公众人物因性骚扰指控被开除或辞职,26人遭遇其他惩罚。而在此前,这些事一直是“不能说的秘密”。
美国《时代》周刊将2017年“年度人物”授予了曝光者,认为“她们为公开的秘密发声,推动所有人停止接受不可接受的事情。”
曝光者的群像中,有一位始终没有露面、没有姓名的女性。她是得州一名医务工作者,担忧曝光会对她的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她是众多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突破沉默牢笼的人的缩影。
但是,沉默不一定意味着无动于衷,她们仍然与曝光者站在一起。

【隔阂之墙:藕断丝连的经济】
英国
一位农场主
英国农场主罗斯•米切尔最近遇到了一些烦心事。他11月雇佣来采摘蓝莓的30名保加利亚人,并未如约出现。理由很简单:在工人们前往位于苏格兰北部的这家农场的路上,一家工厂向他们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工资。
米切尔是英国一家大型超市的水果供应商。这些工人未能到位,导致米切尔在几周内,损失了总价值50万英镑的50吨水果。
他的遭遇并非独一份。包括英国国家卫生服务部门和酒店部门在内的众多行业,都报告过类似的事情。这是英国去年决定“脱欧”后出现的现象。从那以后,成千上万的欧洲人离开了英国,或者决定不再回来,导致移民人数大幅下降。
医院很难雇到医生和护士,大学难以吸引外国学者和学生,银行家前往德国和法国寻找工作……而对于米切尔所属的农业部门来说,由于更依赖体力劳动者,他们更加切身地感受到了“脱欧”带来的寒意。
“工作量在增加,我们雇不到人来代替他们。”米切尔叹着气说。在下个春天来临之前,像他这样的农场主们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在不断缩水的劳动力市场上争抢工人。

【废墟之墙:满目疮痍的家园】
叙利亚
“修复创伤”的志愿者
他们帮学生从破旧不堪的书本中筛选能用的教材,他们靠着一块块七零八落的白板书写笔记……尽管战争将城市化作废墟,他们仍然把孩子们重新带回了教室。
这所坐落于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靠近土耳其边境地区的学校,在2014年曾拥有500名学生。但随着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攻入该地,学校里的教职人员和学生都相继离开了,学校也一度被IS作为监狱使用。
2017年年初,极端组织成员被赶走之后,7名志愿者来到这里帮助重建。“能够将这些学生带回课堂重新上学,我感到特别高兴,”其中一名志愿者哈利勒•法耶德说道,“但这里条件的艰苦也让人感到心痛。”
这7名志愿者负责教授250个孩子阅读、写作和数学,这些学生年龄从5岁到15岁不等,但却都有一个梦想——读书。没有桌椅,他们就坐在垫子上,挤在教室里听课。
而对于志愿者团队而言,校园内破碎的窗户,嵌着子弹的墙壁,以及损坏的教学设备,都意味着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纷争之墙:难以厘定的边界】
耶路撒冷
当地的部分居民
在“三教圣城”耶路撒冷,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信众时常 “抬头不见低头见”。东耶路撒冷的拉斯阿穆德阿拉伯居民区中,就有一个住着110户家庭的犹太人定居点,名叫玛阿拉哈泽蒂姆。这是阿拉伯社区内最大的犹太人居住地之一。
这里的一位犹太母亲说,尽管搬来的犹太人都相信他们有权在耶路撒冷的任何地方生活,但“并非所有人都因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来”。然而,2017年12月,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让政治纷争再度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主题。
这位母亲陪着自己的三个孩子走过马路,送他们去上幼儿园。她们所住的公寓楼以高墙与阿拉伯社区隔离,幼儿园则锁在电子大门之后,两名保安在门口看守。她认为,以色列人有必要保护自己,而特朗普的决定,让她们离不用害怕“更近了一步”。
45岁的阿拉伯居民瓦利德对此不以为然:“他们就不属于这里,你看他们的生活状态,简直与这里格格不入。”而在巴勒斯坦超市收银员穆罕默德看来,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耶路撒冷平静生活,都相安无事,就是政治因素在作怪。

【安全之墙:屡遭挑战的保护】
因特网
一位22岁的程序员
2017年5月12日,“想哭”比特币勒索病毒席卷150多个国家,受攻击对象包括多国高校、公司及行政机关的电脑。当时,英国国民保健服务系统(NHS)等机构遭受袭击的新闻铺天盖地,22岁的英国青年马库斯•哈钦斯也看到了。
哈钦斯发现,每一个感染病毒的机器,都会访问一个尚未被注册的域名。于是,哈钦斯花费了8.29英镑注册了这个域名,“我本意是想监控病毒传播,看看之后我们能做什么,但是却因此停止了病毒蔓延。”
就这样,他在无意之中成为了“英雄”。然而,“想哭”并不是第一次大范围的网络病毒攻击,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2017年6月,全球多个国家再度遭受了新一轮勒索病毒攻击,此次病毒与“想哭”有相似之处,但更加危险、更难控制。
而哈钦斯本人,也在同年8月遭遇麻烦,因涉嫌制造恶意金融软件在美国被捕。
“攻击者知道了我们是如何停止病毒蔓延的,他们就会改变代码。”哈钦斯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2017国际年终观察 美墨边境墙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