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跳皮筋、丢沙包、翻绳……童年游戏你还记得多少?
中新网北京1月12日电(上官云)“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相信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都有这首儿歌的一席之地。时光倒退二十年,在那个物质条件不如现在丰富的年代,占据很多人童年记忆的不是时下风行的一款又一款电子游戏,而是“找朋友”、跳皮筋、投沙包等一系列简单却令人回味无穷的娱乐活动。
比如“翻绳”,一般是两个人合作:一段细绳系成一个绳圈,套在两只手腕或者“架”在手掌上,再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个人用双手手指灵巧地挑起细绳,将绳圈接过去,又将它翻成另一种花样。就这样按一定套路,一路翻下去,直到又重新翻回原样。

翻绳的套路挺多,两个人能玩,一个人也能玩,据说至今能够总结出来的花样有两千多种。但两个人搭档能够翻出来的造型,不过就那么四五种:大桥、面条……热门书《那时儿戏》的作者王旭曾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这种游戏,他说,还能隐约记起其中渔网、面条是紧接而来的,由一人手里十字交叉的渔网,变成另一人手里两根平行的面条,非常形象,“而‘洗澡’实则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大圈——翻成了洗澡盆,也就泡了汤,只能从头再来了”。
“不只是翻绳,在我们小的时候,还有跳房子、丢沙包、折纸等各种各样好玩的游戏。”90后黄小菲仍然记得,小学时女孩子最喜欢一起玩跳皮筋,基本是4个或6个人一起玩,分成两组,一组架皮筋,一组跳,按照游戏规则,跳的那一方输掉后再互相替换,“脚勾住皮筋就算输。这个游戏特别考验灵巧度,有时候‘瘾’上来了,两个人也可以玩,另一头就拴在树上”。

同为90后的李婧除了跳皮筋以外,小时候喜欢、常玩的游戏是“弹玻璃球”,“严格来说,弹玻璃球男孩子玩得多,女孩子玩儿得很少,所以我在当时也算是比较另类了”。
“弹玻璃球”怎么玩儿?李婧说,先要在地面上挖一个大小适中的洞,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多数是卡着玻璃球的直径来,制造一点难度,“人数不太有限制,玩法有好几种不同的类型,简单的就是离着挖好的洞有一定距离,划一条线,在线外把玻璃球弹进去算赢,有点儿像高尔夫;后来发展到能把别人的玻璃球弹进小洞里,也算赢了对方”。
“那时候为了玩儿,我收集了很多玻璃球,还拿着钱去小卖店买,记得有一毛钱一个的,也有两毛钱一个的,可惜的是技术不够精纯,没多久就被别的小男孩赢跑了。”说起往事,李婧止不住笑意,“玻璃球有许多类型,一些内里会嵌着花纹,特别好看,那我就舍不得拿出去比赛了,会默默收藏起来”。

其实,除了跳皮筋、翻绳、弹玻璃球,童年还有很多关于游戏的美好回忆,有跳房子、投沙包,还有一群人比赛做手工折玫瑰花和千纸鹤……黄小菲特别怀念小时候那些游戏,在她眼中,那不只是游戏,也是许多年纪不同的人们相互交织的记忆,“我们想念的不光是那些现在看上去很简单的游戏,而是一种情怀,想念过去静谧的时光”。
王旭也有着相似的感受。他说,最初选择把这些游戏记录下来,是想借此表达一种怀念童年的情感,“写得最动情的不一定都是最好玩儿的游戏,而是类似肥皂泡、翻绳、丢手绢一类体现童年天真和孩子们之间温馨情谊的游戏”。
“这些游戏现在的孩子们多数都不玩了。如果仅仅从玩的角度看,也许远远不如他们现在玩的东西更有趣。”王旭并不否认,以前那些游戏中,一部分已经显得“落伍”,但他觉着,这些游戏当中体现出来的个体性和创造性、与自然的亲近性,以及孩子们彼此之间游戏时候面对面的互动性,其中包含的情感温度,恐怕也都随之丢失了,“这是比较替孩子们惋惜的”。(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编辑:秦云
关键词:童年游戏 跳皮筋 丢沙包 翻绳


河北省港口提前完成年度计划吞吐量
欧盟重申不会与英国重新谈判“脱欧”协议
俄罗斯圣诞气氛浓郁 莫斯科街头充满节日气氛
美前副总统赞许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努力
新一轮也门和谈就多项议题达成一致
老楼房装上新电梯
松花江上采冰忙
2018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像实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