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大学生“要分”现象值得深思
高校图书馆座无虚席,自习室里挑灯夜战,期末考试临近,大学生们又进入了紧张的备考状态。在这场“夺分大战”中,除了明争,其实还有看不见的“暗斗”。据《光明日报》报道,“要分”现象在大学里普遍存在,每逢期末考试前后,一些学生总会各显其能,希望老师在打分时“手下留情”。
大学生向任课老师要分,并非新鲜事。为什么要分?一方面,因为分数太重要。大学课程成绩价值千金——每学期的考试成绩与奖学金名额密切挂钩,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事关保研、留学等终身大事;即便你无意继续深造,一张亮眼的成绩单也会成为求职战场中的重要砝码。当然,对于“学渣”来说也是一样,一些学生为什么硬着头皮求“通融”,因为怕挂科啊,考试不及格就可能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事关重大。
另一方面,因为能要到。如果要分全然无用,学生们也就不会“各显其能”,要分也就不会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当前,一些大学课程以“好过”深受欢迎,有的老师以好说话、通情达理著称,比如提前通过划重点、划范围等给学生“放水”,比如面对学生手下留情的请求,做不到残忍拒绝……
应该说,要分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成因复杂,既有浮躁心态、功利心理作祟,也与教学管理制度密不可分。比如任课教师评分的自由裁量权很大,有的学生乐于跟教师搞好关系,通过投机取巧获得高分;比如在学生失范行为惩戒方面,考试作弊面临严惩,要分则游走在规则之外,只会面临道德的拷问;比如根据“评教”制度,学生可以为任课老师打分,进而影响老师的绩效考核,这也倒逼一些老师通过“送分”吸引学生选课,赢得学生的欢心……
对此应该怎么办?持续强化引导必不可少。“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曾经让教育家蔡元培痛心疾首的现象,如今在一些学生中表现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学生正处于走向精神成熟的关键阶段,最需要正确的引导,而大学有义务帮他们扣好价值观的“扣子”,自觉向走捷径、投机取巧的行为说“不”。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完善制度。仅以课程考试来说,高校其实可以多多尝试。比如考教分离,任课老师承担教学任务,期末考试不再由任课老师全权出题,评卷人则由同系其他老师随机担任,压缩学生投机取巧的空间;比如建立抽查制度,由学校或院系抽查课程成绩,严防“送分”现象;比如在成绩录入、更改方面细化管理,避免老师“放水”、通融。至于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高校还要持续完善教学管理,推行“宽进严出”的学业考核以及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淘汰机制,让学生不再因为课程“放水”“送分”而任性。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学生 大学生 现象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