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释囚再犯率逐年下降
香港:努力推高惩教院所“空置率”
香港大屿山岛南部的石壁,依山傍海,风景绝佳,而行人罕至;一片“海景房”坐落于此,显得格外惹眼。或有访客慕名前来,但当踏入这里,听到身后大门砰然关闭的那一刻,都会忘记近在咫尺的大好风光,瞬间小心、拘谨起来。因为他们置身的,已是由铁丝网、高围墙和一道道铁门组成的香港第二所高设防监狱——石壁监狱。
30多年来,多少犯人在这里进进出出,接受了惩罚、尝到了苦果,又点燃了希望、实现了重生。人们希望这一偏僻处,越冷清越好;香港各界都在努力推高它的“空置率”,想象着有一天它能消失于视线中。
没有“狱霸”,更不容“虐囚”
监狱里不时发出的警报声异常刺耳。每当一扇铁门打开,这声音就会穿透牢房、“刺痛”耳膜。初临此地的人,看着阴暗的环境、局促的空间,马上就会脑补出一幅犯人狰狞、狱警凶狠的画面。
“电影里与现实中的监狱绝对不一样。” 1987年,香港电影《监狱风云》风靡华语世界,建构的监狱形象深入人心。在石壁监狱工作的总惩教主任简文杰笑言,影视作品为了营造气氛、制造矛盾冲突,多用夸张手法表现监狱环境。“我们绝不允许违法行为发生在监狱,没有‘狱霸’,更不容‘虐囚’。”
监狱无“风云”,但也绝对不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石壁监狱同赤柱监狱一样,都是香港囚禁重犯的高设防监狱,400多名犯人们在这里的日常生活和饮食起居被严格地限制起来,难言舒服。
一间不超过7平方米的囚室内,一张板床既窄且硬,翻个身都要掉下来;不锈钢的水盆和便具被死死地嵌在墙上和地上,没有任何尖锐凸起,想死也难。自由肯定是奢望,每天做工6—10小时,从早上6点到半到晚上10点,每个时间段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石壁监狱让犯人经受着磨炼,也提供了安全、人道、简单和健康的生活。负责犯人纪律和狱警操守的简文杰说,被犯人欺辱和被狱警虐待两个方面都不用担心。犯人有问题,除了可以向惩教署投诉调查组投诉外,还可以书面方式向立法会议员、申诉专员和其他执法部门等投诉,或选择直接向巡狱的太平绅士求助。“其实,市民对监狱的投诉率一直都是比较低的。”
吃喝方面也尚可,一日四餐、四个种类,由营养师专门调定,有荤有素;做工也发放薪酬,每周40港元到190港元不等;每月两次不超过30分钟的探访时间,能与亲友团聚;周日还有一天假期,可以让自己休息或“充电”。
在“更生先锋计划”之“创艺展更生”话剧音乐汇演上, 在囚人士向青年人谈经历感受。香港特区惩教署提供
惩教并重,治标又治本
在1982年前,香港特区惩教署的名字还是监狱署,更名标志着一个原是主要监管囚犯的机构,转变成为“惩教并重”的更生部门,致力于协助犯人改过自新、融入社会。
“香港99%以上的在囚人士都会离开监狱。让他们从坏人变成好人,才是我们的使命。”简文杰说,对犯人有“惩”有“教”,恰是香港监狱的工作特色。
为了实现他们的“更生”,香港惩教署成立专职部门和多个事务组,从戒毒治疗、精神评估及治疗、工业及职业训练、教育、心理服务等方面,为在囚人士转变自我并为今后的自力更生打下基础。
“比如,让在囚人士从事工作,既有利于维持监狱稳定,也是通过提供职业及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为他们重投社会作准备。”在不同监狱工作过的简文杰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监狱安排犯人务工绝非压榨他们的劳动力:一是为了让他们养成好的工作习惯,不至于散漫;二是让他们通过生产保持对社会的连接,在狱中也可服务于香港;三是通过工作他们能掌握新的技能,走出去的时候不至于“一脚踏空”、无所适从。据了解,仅2016年平均每日就有4414名在囚人士从事生产工作,为公营机构提供了价值数亿港元的各类产品及服务产品。
监狱提供的教育,更是让在囚人士受益颇多。一个服刑人员说,监狱提供各种更生辅导课、兴趣班,令我在承担过去的过失时有机会改进自己。一名入狱20多年的服刑人员得益于监狱的教育工作协助,完成了学士课程。“我还准备在这里读完两个硕士课程。”
协助在囚人士提升能力,也帮助他们在精神上保持乐观。惩教署与逾80个非政府机构保持紧密合作,请他们到监狱为在囚人士提供多元化活动,包括小组辅导、节日大型活动、康乐班及文化活动等,传递人间大爱,增强他们改过的决心。
“为迷途的人指示正确方向,为迷茫的人照亮四周,为落荒的人提供保护”,一名服刑人员在监狱里感受到了这样的温情。因为惩教结合、治标治本,近年来香港释囚的再犯率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39.9%已下降至2014年的25.9%,领先于国际。
简文杰参加过多次与其他地区和国家关于监狱惩教的交流活动,他笑着说,同行对香港监狱最深刻的印象和索要资料最多的,就是更生工作方面的。
防范再犯,也防范“未犯”
“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监狱惩教犯人,也警示社会;防范再犯,也防范“未犯”。
“思囚之路”便是惩教署推出的一项教育警示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青少年亲身体验由被捕、审讯、定罪、收押、训练到释放的一段模拟在囚过程,体会“奉公守法、远离毒品、支持更生”的重要性,参加者无不印象深刻。
这只是惩教署“更生先锋计划”的一部分。多年来,他们推出的一系列社区教育活动,如教育讲座、面晤在囚人士计划、绿岛计划、参观香港惩教博物馆、延展训练营、青少年座谈会、话剧音乐汇演等,都意在向社会传递警示信息,让人深切知晓违法犯罪可能付出的沉重代价。仅2016年,就有3.6万人次参与了该计划。
香港城市大学做的一项研究指出,2012年到2016年,惩教署的更生及社区教育工作已为社会节约了743亿港元的成本。
前惩教署署长单日坚接受媒体访问时说:“有些人说在囚人士是我们的‘客仔’,我并不同意,他们是惩教事务的持份者之一,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会。”
“我们的任务是保障公众安全和防止罪案,缔造美好香港,除与各界携手为在囚人士创造更生机会外,更加注重通过社区教育,提倡守法和共融观念。”现任惩教署署长林国良说。
简文杰认为,香港监狱发挥的作用在偏僻处,也在市中心,体现在改造犯人上,也体现在警示普通人上。“我们可不希望‘生意’兴隆,心里盼着越寡淡越好呢!”
惩教人员正指导在囚人士如何做导盲环保触觉地砖。香港特区惩教署提供
不是英雄,也一样自豪
聚光灯下的警察和消防员,经常被媒体推崇为英雄,监狱工作人员的公众形象则多是神秘、冷峻的。而“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还要提高警惕”,关于狱警的这个谜语,也生动说明了监狱工作人员的日常状态。
谈起在监狱工作的感受,简文杰说既辛苦,也自豪。“我们是陪着犯人一起坐牢的,而且一坐都是几十年。因为工作对象特殊,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冬夏都没有空凋;监狱又都远离市区,同事们单是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超过3个小时。干这行,少不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简文杰说辛苦不怕,怕的是犯人不配合、社会有误解。初到的犯人,不少对监狱的工作人员不信任;他们惟有耐心地做工作,让犯人们感受到安全、人道和尊严。有的犯人不接受更生计划,进进出出监狱达三四次,竟成了“熟面孔”。
“我曾经就跟一个惯犯讲过:现在你穿着咖啡色的囚服,我穿着绿色的警服,我不希望在这里再看到你。我希望有一天在地铁里,你站在我旁边,我们穿着一样的衣服。”
美国一个调查机构公布了2017年全球最安全旅游城市和国家排名,中国香港排名第一。管理着8400多名在囚人士的6900多名香港惩教署工作人员,正为此默默付出,也在香港法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感到自豪,觉得自己也是无名英雄。”简文杰说。
在石壁监狱最新出版的一期刊物《彩虹桥》里,一名叫阿达(化名)的犯人写道:“迷途的终点往往是坦途的起点。相信纵然人生路上充满荆棘,但都会因这份被深爱的深刻体验,乐观昂首,重新过上新生活。”(记者 张庆波)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监狱 香港 惩教 犯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