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让骨折老人重新挺起脊梁
透视下精确定位骨折椎体,经皮穿刺(皮肤切口约0.5厘米)建立工作通道,经通道将球囊置入骨折椎体内;然后“吹气”扩张球囊,使骨折后压缩的椎体“挺立”复位;再灌注填充骨水泥使骨折椎体重新变“瓷实”。患者术后疼痛迅速减轻,一天即可下床活动,数日即可出院。
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杨惠林教授领衔的团队,历经10余年潜心钻研,围绕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微创诊疗,在关键技术、诊疗理念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在我国大多数省(市)得到广泛应用,数以万计的老年患者从中获益。这一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香港大学共同完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项目,日前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开展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
我国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达4500万人,每年新增181万人,预计2020年将达5000万人。
棘手的是,治疗面临两难境地。该病患者多为老年人,若保守治疗,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骨量进一步丢失,导致再骨折,形成恶性循环。传统开放手术也困难重重。一方面老年患者身体基础情况差,并发症多,手术风险大;另一方面由于骨质疏松,开放手术就如同在烂木头上钉钉子,失败率高。据统计,仅钢钉松动率就高达25%,被列为相对禁忌证。
2000年,杨惠林团队与国际同步,在国内率先开展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即透视下经皮穿刺,椎体内置入球囊、扩张复位;退出球囊,灌注骨水泥。2002年,该团队发表了中国第一篇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研究论文。
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带来了希望,但作为一项全新的手术技术,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探索之初面临的难题不少:穿刺可能损伤脊髓和血管;球囊扩张不足,不能满意复位,复位过度可能导致椎体开裂、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可导致瘫痪甚至死亡等灾难性并发症。
项目组经过尸体解剖、影像学分析等多领域的反复摸索、实验,建立了椎体精准穿刺关键技术,实现穿刺点、穿刺方向、穿刺深度的精确控制;建立骨折椎体初始高度估算数学模型,实现骨折椎体量化、有效复位;建立基于“时间、温度、压强”三要素的骨水泥梯度灌注系列关键技术,实现安全灌注,最终实现了从技术探索到临床广泛开展的跨越。
治疗中,注入患者骨折椎体内的骨水泥约数毫升,但何时以何种状态注入却难以拿捏。太稠可能过早凝固、难以注入,过稀容易渗漏,如经骨折裂隙渗漏至椎管内或血管内,甚至可以导致灾难性后果。“一点一点反复计算、反复比较。”项目组成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教处处长朱雪松,对研究中确定骨水泥的最佳注入时间的曲折经历记忆犹新。研究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比较,最终确定骨水泥在拉丝期后期、团状期早期,即双指挤压骨水泥不粘乳胶手套,此时为最佳初始注入时间窗;同时还研发了灌注压实时监测系统,显著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新理念带来治疗新突破
是不是每个压缩椎体都要行微创手术呢?其实不然。项目团队研究发现,患者虽有多个椎体压缩骨折,但引起症状体征的往往是个别椎体,仅对这样的椎体行微创手术,即取得满意疗效。因此,该团队提出“疼痛责任椎体”概念及仅对“疼痛责任椎体”行微创治疗的原则。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疼痛责任椎体”判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改变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理念。患者一般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动,避免了长期卧床并发症,为骨质疏松症的综合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另外还有一类严重的椎体骨折,椎体内存在空腔,甚至形成假关节。由于椎体前、侧壁缺损,骨水泥渗漏率高达79%,甚至整体脱出。以往对这类患者往往束手无策。
研究团队迎难而上,通过临床表现、影像、病理学研究发现这类骨折的实质是骨折不愈合。随后提出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的概念及诊断标准,并建立了骨水泥二次调制灌注封堵和骨水泥—骨锚合技术。即先在椎体周壁缺损处灌注骨水泥“砌墙”封堵缺损,然后再灌注骨水泥至椎体内空腔,既实现了缺损封堵,又使骨水泥在椎体内与骨牢固锚合,使以往未被认识或放弃治疗的患者得到了安全有效治疗。
上述技术和诊疗理念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项目团队的上述研究成果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6个国家的8个诊疗指南和全球11个保险政策采用,并被国外43部专著引用。
以病人需求为科研出发点
此次是该院骨科团队第二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世纪80年代,随着建筑及交通业的发展,高处坠落和交通伤发生率明显增高,很多患者发生严重脊柱脊髓损伤却得不到有效治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在全国著名骨科专家、中国脊柱外科领头人之一唐天驷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率先开展脊柱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该技术被业界专家誉为“我国脊柱外科领域中的一个里程碑”。2004年,该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患者不断增长。这类骨折再运用原有技术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对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以病人的诊疗需求出发,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的一系列难题开展科研攻关。
“医者仁心,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患者的疾痛,将病人实际的诊疗难题作为我们多学科研究的原动力,解决诊疗难题,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杨惠林说,“这份以患者为本、以病患为先的理念,正是多年来董天华教授、唐天驷教授传承下来的为医之道,也是我们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编辑:赵彦
关键词:骨折老人 微创椎体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