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贵州花茂村:村庄变景区 村民腰包鼓
新华社贵阳1月26日电题:贵州花茂村:村庄变景区 村民腰包鼓
新华社记者李平、刘勤兵
老木屋、石板路、土院墙、稻草垛……漫步花茂村,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
地处贵州遵义市枫香镇的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曾是一个增收难、留人难、村容差的贫困村。近年来,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一跃成为“青山绿水公园、花香果硕田园、返乡创业家园、休闲旅游乐园”的美丽乡村。
谈起家乡变化,村民马琴深有感触地说:“五六年前,我们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木瓦房、喝的是山沟水;现在泥土路变沥青路、两边还栽上花草树木;村民住上了漂亮的黔北民居,家家通自来水,生活一步到小康。”
“2014年以来,围绕精准扶贫,花茂村累计整合2亿多元资金,新改建黔北民居880栋,新建20公里通村路,给300多农户装上天然气;建成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等,村容村貌有了历史性变化。”花茂村村主任彭龙芬说。
而依托夏季凉爽气候和地道田园味儿,经营着“花茂人家”农家乐的马琴,每到夏天,8间客房全部爆满。“我们花茂夏天凉快,很多重庆游客前来避暑休闲,一住就是两三个月,去年农家乐收入10多万元。要是以前拼了命干活也挣不到这么多钱。”
13岁跟着爷爷和爸爸学土陶的母先才,前几年差点丢掉家族手艺,准备外出打工,悄然兴起的乡村旅游让他的老手艺重焕生机。
“过去我们花茂交通不好,做好的土陶卖不出去,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不做了。”母先才说,现在他每年卖出的陶艺制品多达2000多件,一年收入四五十万元,节假日期间,36台陶艺体验拉坯机还不够用。
小河绕田野、青山披绿装的花茂村,近年来还搞起了用猪粪牛粪种植的大棚蔬菜。“通过大棚蔬菜种植,我们的西红柿、黄瓜、丝瓜等蔬菜,亩产值均达万元以上,100多名村民通过务工、土地流转和入股等方式增收致富。”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文宽说,花茂村的绿色蔬菜已远销遵义、重庆等地。
虽处黔北深山,几乎人人一部智能手机的花茂村民,近几年还学会用互联网卖起了山货。“村里10余户农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办网店,将花茂的土陶、藤编、黄糕粑、土鸡蛋、土蜂蜜等农特产品卖到北京、上海、深圳、内蒙古、新疆等地,目前网上销售额已达到10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花茂村主任助理徐存丽说,乡村旅游打开了村民视野,村民认识到一根网线可让山乡联通大市场。
巧做绿色“文章”、布局乡村旅游,如今的花茂正成为各类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乐土。2015年返乡创业的村民王世刚告诉记者,乡村旅游让常年在外务工的人找到返乡发展的契机。2015年开始,他流转70亩土地种植草莓,过上了家门口创业致富的幸福生活。“未来,还想开设牛拉犁、捉泥鳅、垂钓等体验项目,既把乡愁留了下来,又让游客有地方耍。”
据了解,近3年来,花茂村已吸引1700多名像王世刚这样的村民返乡创业就业,他们有的经营特色农业、有的开起农家乐,还有的搞起了手工艺和电商经济。
“2015年前,花茂村在外务工人员近2000人,现在只有200多人,留守儿童由之前的100多个,减少到现在的20多个。而得益于‘乡愁经济’的打造,花茂村去年游客接待量近70万人次,300多人吃上旅游饭、发了旅游财。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2年的6478元增长到如今的1.6万元。”彭龙芬说,人气回流之后,这几年,村里还兴起了舞龙灯、唱花灯戏和拔河运动。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我们已经制定了花茂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做优做强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和特色文化三大板块经济,力争将花茂打造成百姓富与生态美的致富田园、乡愁故园、兴业乐园。”花茂村党支部书记潘克刚说,如今的花茂,已是一个有着浓浓乡愁味,游客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编辑:秦云
关键词:贵州花茂村 景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