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一只“佛系”青蛙何以引爆社交平台?

2018年01月29日 14:54 | 作者:含辰 |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日本Hit-point公司制作的一款放置类游戏《旅行青蛙》迅速火爆朋友圈,目前已登顶APP Store免费游戏排行榜首位。其凭借随缘的“佛系”玩法,简单的操作界面,萌化的游戏角色备受女性玩家的青睐,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佛系游戏”,日文版游戏的语言障碍并未阻挡这款游戏的火热。

相比较《荒野行动》、《王者荣耀》等风靡流行的手游,该款游戏在设计和玩法上略显单薄。游戏以“室内”和“室外”为界,划分为可自由切换的两个场景,玩家需要做的只有“室外收割钱币”、“室内购买并放置食物”这两个简单操作,玩家在其他环节既无法干预,更无法预知游戏角色的走向,青蛙或者看书、或者吃饭、或者旅行出走、或者消失真正意义上的“两三天”……这个让人捉摸不定、牵挂好奇的“萌物”被充分拟人化,《旅行青蛙》的迅速走红,有它的必然性。

“佛系”姿态迎合了当下玩家心理。与这款游戏先后时间出现的一个流行词汇“佛系青年”曾引得一片热讨,“佛系青年”的表述,既精准的表现了高速发展社会中打拼在一线城市青年的心理所求,也反应出他们内心的呐喊和矛盾,社会化的高速运转,他们通过用自嘲、戏谑的方式来面对环境和内心,《旅行青蛙》的出现恰逢其时。

相比“偷菜”、“抢车位”这类游戏,该款游戏的设计让玩家感到“脱力”,削弱了过去玩家占据游戏主导的作用。“省心”、“随缘”、“充满不可预知”、“惊喜”,游戏一反常态风格的“叛逆”色彩与年轻群体心理契合,这也解释了该款游戏为何能在新生代活跃的社交媒体率先“走红”。

与此同时,故事情节的不可预知性让简单的游戏画风变得立体丰富。当玩家离开游戏时,会凭借故事情节的不可预知性“脑补”多个可能,这让本就简单的游戏画面变得并不简单,玩家在“脑补”中也赋予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当玩家再度回归游戏,又或者会对“离家出走两三天未归,只知读书宅居家中”的“青蛙”充满嘈点:比如呼唤青蛙的旅行回归、好奇看了几天的书籍名称、宅在家中始终不旅行的任性、旅行途中寄送的明信片……玩家在社交平台中以吐槽、“炫耀”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呈现。相比一些分享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才可获得金币继续游戏的强制设计,这款游戏主动被置于社交平台调侃、传播,无疑是口碑的胜利。

情感共鸣在游戏中随处可现,这款游戏的成功还在于“游戏”与“用户体验”的“共通”。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发展得愈发充分,“人机对话”成为工作在一线城市等年轻群体的生活常态,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家庭,年轻群体逐渐依靠“机器”进行联系世界、了解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明显缺乏,其背后显现的“孤独感”在游戏角色“青蛙”身上得以体现:一个人背上行囊远行,一个人遥望远方,一个人读书,一个人吃饭……这相对孤独,也相对独立。这种孤独和独立让玩家在情感上产生认同,赋予青蛙更多人格化的特征,也激发了女性玩家母性的一面,比如,呼唤青蛙为“我的崽崽”、“妈妈努力赚钱给你买帐篷”、“儿行千里母担忧”、“妈妈的小心肝啊”等母亲式表达,加深了玩家对于该款游戏的情感依赖。

正因这款游戏内含了感性,才备受玩家的青睐。朋友圈花式晒“呱”的背后,又何尝没有体现玩家对于这种简单、纯粹、随心、略带叛逆的“佛系”状态的期待?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游戏 玩家 青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