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关键是激发脱贫的干劲
关键是激发脱贫的干劲(一线视角·啃下扶贫硬骨头①)
新春将至,人们最牵挂困难群众的生活有没有改善,扶贫工作的难题有没有解决。而对于奔波在基层的干部来说,能够在年根岁尾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化解疙瘩,给困难群众送去脱贫方案和致富信心,要比送去“米面油钱”更有价值。
5年多来,被人民群众誉为“第一扶贫干部”的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贫困群众,而中国的脱贫减贫事业,也收获了决定性进展。随着脱贫工作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推出这组一线视角,就是要着力揭示突出问题,寻找解决案例,提供新的思路,助力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编 者
扶贫必先扶志,脱贫必先脱懒,“自甘贫”的思想不消除,“要人富”就要走很长的路
前段时间,小学生写出“长大之后要当贫困户”的新闻引起热议。不少一线扶贫干部在转发这条新闻时,都在头疼如何改变“等靠要”思想这个难题。脱贫攻坚,啃下精神脱贫的硬骨头应放在首位。不激发贫困户和贫困村的发展意愿,即便暂时“扶着脱贫”了,下一步发展还是会出问题。贫困地区要发展,困难群众要脱贫,发展意愿和内生动力是稳根本、保长远的关键。
随着这些年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走得慢”“推不动”的问题逐渐上升。农村是熟人社会,大多数人都不愿当贫困户,更不好意思对外嚷嚷。一旦成了众人眼里的贫困户,难免被瞧不起,甚至可能影响儿子娶媳妇。但是当“有志脱贫”的动起来之后,留下的贫困人口却出现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问题:有的人四体健全、心眼够数,但就是“安贫乐穷”,吃饱混天黑;有的人不思脱困,反把贫困拿救济当成生计方式,“只想伸手,不愿动手”;还有的为当上贫困户,不惜托关系、找门子,千方百计搞一顶“贫困帽”……
不怕人穷,就怕志短。反思安于贫困的问题,除了贫困户自身精神“矮化”、不思进取的内因外,一些近乎“溺爱”的扶贫举措,也容易助长部分贫困户“耍赖”。比如,有的地方不顾实际,刻意提前脱贫时间表,不惜代价为贫困户“开小灶”奖励和补助,有时几乎是“求”着贫困户配合工作。也有一些地方因为对贫困户筛选不仔细、不服众,扶贫政策被群众视作“吃偏饭”,引发基层群众心理失衡。近年扶贫力度加大,一次慰问金就动辄成千上万元,还有的提供贴息贷款。贫困户的日子过得“很潇洒”,难免会让得不到扶持、生活也并不算富裕的群众心生不满。“羡贫”“乐贫”虽是局部现象,却也充分说明,不顾公平、不管意愿的单纯帮扶,好比剃头挑子一头热,不仅解决不好贫困问题,还会滋生更多社会问题。
俗话说得好,“枪头不快,累折枪杆”。扶贫必先扶志,脱贫必先脱懒,“自甘贫”的思想不消除,“要人富”就要走很长的路。所谓“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脱贫不能一味扶、推着走,需要多出点子而不是多发票子,激活贫困户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更加注重公平因素,完善机制,精准识别,确保各种扶贫资源实实在在用到刀刃上;另一方面也需要评估和反思政策制度层面的不足,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调动起贫困户的脱贫意愿,杜绝“一哭就行,一闹就灵”。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两个扶贫扶志的典型案例。河北省康保县识别贫困户,由村民代表现场评议。谁家是不是贫困户,街坊邻居心里像明镜一样。如此面对面的评议,对贫困户而言既是压力也是激励,对其他人来说避免失之于偏也就避免了人心失衡。河北省望都县是地势平坦的农业区,在帮助农户精神上“补钙”的同时,也引导农户把扶贫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激发了农户致富增收的内生动力,告别了“发钱就花、花完返贫”的困境。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的扶贫政策当然都是好政策,但这是为了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自强不息的困难群众的好政策。摆脱贫困,必须做好思想工作,给扶贫对象精神上补钙、意志上充电。只有在一种争先恐后的脱贫风气下,我们才能通过实干苦干闯出一片天,共同跨入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作者为本报河北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07日 05 版)
编辑:曾珂
关键词:激发脱贫的干劲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