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年味”淡了吗?——透视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新华社济南2月21日电 题:“年味”淡了吗?——透视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新华社记者王志、袁军宝、王阳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与亲朋好友团聚的重要时刻。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人们过年的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专家认为,虽然如今过年的“仪式感”在弱化,但烙下新时代印记的新年俗在嬗变中传承,春节团圆的“文化基因”恒久不变。
“气味”之变:满城不闻鞭炮味,绿色环保过新年
“今年的除夕静悄悄,闻不到呛人的硫黄味,不见四处飘散的鞭炮碎屑,看到的是湛蓝天空,留下的是舒畅心情。”正月初一一大早,济南市民赵丽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的过年感受。
爆竹声声辞旧岁。每逢春节,人们会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迎接新年。但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安全隐患愈发凸显,守住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
济南市从今年1月1日起禁止在核心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禁令发出的同时,济南还出台政策,市民可把家中剩余的烟花爆竹置换为日用品、纪念品等,并在居民社区设置了专门“兑换点”。
济南舜华路街道奥龙社区居委会主任罗宝玉说,放鞭炮虽是传统过年习俗,但集中燃放产生的是严重空气污染,留下的是满地碎屑,还有成千上万名环卫工人清扫的辛苦。当传统与现实环境相悖,我们就应该提倡绿色过节、文明过节。
来自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今年除夕夜间全国338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好转,PM2.5最大小时平均浓度较去年除夕夜下降22.1%。
“人情味”之变:不见正如相见,“淡”了却更“常”了
“以前从兰州上火车,到徐州要20多个小时,现在坐高铁只需7个多小时。”老家在山东莒南县的孙霞说,火车快了,飞机票也相对便宜,回家次数多了,也就不像以前几年回家一次那么期盼和兴奋。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0.39亿人次,其中动车组发送17.13亿人次;去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1亿辆,约每4人就有一辆机动车。
同时,伴随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等通讯手段普及,亲朋之间的“见面”也更为容易。济南市民刘立凡说,他70多岁的老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学会了用平板电脑连接微信视频,几个老兄弟姐妹经常一起视频群聊。“现在亲友间电话、微信聊天和朋友圈互动多了,虽然不见但正如相见。”刘立凡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崔树义说,此前由于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亲朋交流等“乡愁”在春节回乡时是一种集中释放,现在却如常流水,“看似淡了,实际上却是交流机会和次数更多了。”
“年味”之变:“仪式感”弱化,团圆的“文化基因”恒久不变
“小时候守着电视看春晚”“等着穿新衣服、吃好饭”“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拜年”“和小伙伴一起放鞭炮”……很多人都对这些记忆印象深刻。
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及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春节的参与深度降低,置办年货、拜年方式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年的“仪式感”也在弱化。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大年初一扭一扭。”淄博市民李伟说,虽然一些传统过年民俗人们参与的少了,但是人们过年回家团圆的习惯还是不变的。
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心中对过年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年俗作为具体表现形式也必然因此而变化。例如,少放鞭炮、低糖低油饮食、网络拜年等都是适应新形势所发生的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认为,年味其实就是人情味,只要人情味不变,形式变化是习俗的常态。
中国乡土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宋艾君说,对年俗形式变化要有更多宽容,“新生活、新年俗可以看成是一种年味的流转,从乡里乡亲转移到城市空间,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编辑:秦云
关键词:春节习俗 年味 春节


强降雨来袭 广东多地暴雨预警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慰问演出在四川举行
驱护舰编队鏖战海疆,导弹实射太霸气
四川发现20余座成汉时期墓葬 出土大量文物
也门总统府遭空袭至少6人死亡
中国援柬3号公路改扩建项目正式开工
第七届中德媒体对话在柏林举行
匈牙利总统授权欧尔班组建新政府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