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习近平告诉你《共产党宣言》的味道
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第一次以德文单行本发表,共23页。《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来,这一伟大著作一直放射着真理的光芒,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主义战士,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共产党宣言》地位高、味道美。 时值《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体验《共产党宣言》的味道。

习近平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当他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是我国翻译《共产党宣言》完整版本的第一人。1891年1月18日,陈望道出生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1915年初,24岁的陈望道只身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归国参加斗争,受聘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国文教师,他带头搞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师风潮”事件的核心人物。“一师风潮”之后,陈望道离职, 出走杭州。他逐渐认识到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文化思想, 必须寻找新的思想武器。正当他苦于没有去处之时, 恰好受到上海《星期评论》的邀请, 希望他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欣然接受邀请, 于1919年底带着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回到家乡,住在一间柴屋里开始了翻译工作。条件虽艰苦, 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共产党宣言》全文译出。在此期间, 他又找到陈独秀提供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 经过1919年冬至1920年春的几个月时间, 陈望道圆满完成了任务。此译稿经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后于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全文。全译本首印1000册,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肖像,很快售罄。陈望道译本曾一再翻印,广为流传,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先驱性的重大作用。

毛泽东同志一生最爱的书本
毛泽东同志终身酷爱读书且最爱《共产党宣言》。在他的一生中,读的遍数最多、读的最熟、读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就是《共产党宣言》。毛泽东于1920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首次读到《共产党宣言》。从1920年到1976年,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对《共产党宣言》始终爱不释手,且多种版本长期放在他的床上、书架上,以便他随时翻阅。1939年底,他说《共产党宣言》读了不下一百遍,后来的几十年里,他说“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1976年9月毛泽东同志逝世后,人们在他的书房床边发现他经常阅读的书中,还有两本战争年代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曾作为毛泽东陪学的英文秘书林克回忆说:“毛主席想学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文本, 第一本选的就是《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文字比较艰深,而且生字比较多,学起来很困难。但是他的毅力非常顽强。我发现他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全部都用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地注得很整齐, 很仔细。”

毛泽东同志一生不断地阅读《共产党宣言》,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1936年,他对斯诺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 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 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 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己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毛泽东同志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
朱德同志临终前仍在学习
朱德同志经历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旧的道路走不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真理。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重大挫折,他始终没有动摇。

朱德同志十分看重《共产党宣言》。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说:“在临终前不到两个月,他看到《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后,不顾年高体弱,驱车到中央党校,看望参与翻译的同志,一起交流对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心得。”1975年,成仿吾同志与助手们重新译校《共产党宣言》。在译校过程中,年迈体弱的朱老总对马列经典著作的译校工作十分关注。1976年在中央党校印出试用时,呈报了中央政治局。在收到《共产党宣言》译本的第三天,不顾疾病缠身的朱老总就打电话要去看望成仿吾同志。见面后,他就说这译本很好,他一口气就读下去了。他指出,这工作是根本性的工作,因为这部经典著作讲的都是一些根本问题,如阶级斗争问题、民族与国家问题、家庭与妇女问题等等,都讲清楚了。现在许多问题讲来讲去,总是要请教马克思与恩格斯,总得看《宣言》是如何讲的。他还指示,弄通马克思主义很重要,为了弄通,要有好译本。这个新译本好,没有倒装句,好懂。他还郑重指出,做好这个工作有世界意义。

邓小平同志的入门老师
邓小平同志18岁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读到了《共产党宣言》,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90多年前,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赵世炎、周恩来、蔡和森、王若飞、刘伯坚、李富春、邓小平、陈毅、李立三、聂荣臻、向警予、蔡畅、陈延年、陈乔年等是一群胸怀广阔恢宏、气壮山河的中国青年,远赴法国,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研究工人运动、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他们研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受到《共产党宣言》的巨大影响。他们拜马克思、恩格斯为革命导师,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导下,在法国组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旅欧华人中高唱《国际歌》,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旗帜。习近平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旅欧勤工俭学和留苏学习的进步青年相继回国,在火热的斗争中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同志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早在苏联求学期间,邓小平同志就立志“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在此后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个人处境如何艰难,无论革命道路如何坎坷,邓小平同志都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这表明邓小平对《共产党宣言》的尊重和信仰。的确,如果离开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
《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最爱的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旗帜,它永远引领我们向前、向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与《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还将更加精彩。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 同志 习近平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