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教你识别毒蘑菇 民间识别方法别轻信!
专家统计数据显示:不吃鹅膏菌可减少九成毒蘑菇致死案例
春意渐浓,白云山上生机盎然,各种菌类也开始生长。有“岭南毒蘑王”之称的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泰辉又一次登上白云山,寻找令人“闻风丧胆”的毒蘑菇——致命白毒伞,没想到半天之内就找到8株。
2000年以来,李泰辉团队先后收到100多起医院或疾控中心送来的误食毒蘑菇事件的毒菇样品。
李泰辉表示,不少民间流传的“毒蘑菇识别方法”并不正确,反而是导致蘑菇中毒事件多发的原因之一!如果不吃鹅膏菌,将可减少九成左右毒蘑菇致死案例。
文/图 广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秦松

致命白毒伞
研究蘑菇38年 “致命鹅膏”是他命名
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办公室里,今年59岁的李泰辉身边堆满了各种与真菌相关的书籍,其中不少还是他的著作。与毒蘑菇打交道,几乎成为他每天的工作内容,除了一年多次的野外调查,他的办公室里变成了蘑菇的展厅。在他的办公室楼上,还有一个华南地区最大的真菌标本馆,上世纪50年代的标本都能在此找到。自1980年以来,李泰辉就扎进了真菌研究的行列,发现、发表新物种超过150个,出版过多部专著。而在其中,他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就是毒蘑菇,常被人们戏称为“岭南毒蘑王”。从2000年至今,他的团队已先后对100多起误食毒蘑菇事件的样品进行科学检测,为医院有针对性地治疗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000年3月,广州天鹿湖发生了9名外来人员误食致命白毒伞8人死亡的事件,当时很多人还一直以为它是个欧洲的物种,后来我们研究才发现,它是属于一个未发表的新物种。”李泰辉说。经过一系列确认工作,1年之后,他与杨祝良博士共同把它正式发表为新物种,从此这种毒蘑菇才有了它正确的科学名字——“致命鹅膏”。
再访白云山 半天发现8株致命白毒伞
日前,李泰辉带着学生们来到白云山进行野外调查。“每年我都要去白云山进行多次野外调查,这次发现了8株致命白毒伞。”李泰辉说,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的毒菌种类达1000多种,已知具有较明显毒性的毒菌种类达400多种,我国已知毒菌有200多种,而广东有100多种。“每年3月~11月是毒蘑菇生长的季节,而广东毒蘑菇头号杀手——致命白毒伞,就是每年第一批毒蘑菇。”
致命白毒伞并非“浪得虚名”。2000年以来,李泰辉团队先后收到100多起医院或疾控中心送来的误食毒蘑菇事件的毒菇样品,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2017年,广东毒蘑菇中毒人数442人,死亡64人,其中仅致命白毒伞就引起中毒98人,死亡42人,其致死人数占广东毒菇中毒总死亡人数的66%,是广东毒蘑菇种类中致人死亡最多的剧毒蘑菇。
值得庆幸的是,在李泰辉团队的宣传带动下,如今越来越多公园设立了“毒蘑菇”警示牌,近年来广州发生的误食致命白毒伞事件已经大大减少。
哪些蘑菇不能吃?
广东发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于相信了一些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李泰辉说,正确的做法是:民间谬传不靠谱,相信科学更安全!事实上,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有时连专家都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
“不吃鹅膏菌就能减少10%~30%的蘑菇中毒事件和90%以上的致死事件。在日常还要做到不吃不认识的,不吃不肯定的,不吃混杂的,不吃‘像我老家那儿种的’,不吃当地人不吃的蘑菇,那基本上就能达到零风险。此外,最好不要食用混杂的野生菌。”李泰辉表示。
误食毒蘑菇怎么办?
误食了毒蘑菇怎么办?对此,李泰辉团队建议:当误食了毒蘑菇后,应及早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无论哪一类型的毒蘑菇中毒,都应及早处理,同时尽快与有关医院和卫生防疫部门(如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十二人民医院、事发当地医院等)有关人员取得联系,以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治疗。如有可能,最好能保留或重新采集毒菌的样本,送有关部门(如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鉴定,这有助于确定毒素的种类及制订合适治疗方案。
蘑菇中毒的机理十分复杂,对于不同的蘑菇毒性及患者不同的体质,医生常常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随着科学的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医护人员可能有更科学有效的救治方法。患者应耐心听从医生等专业人士的意见积极配合治疗,不能大意,特别不要把“假愈期”误认为痊愈好转而中断治疗。
民间传言靠谱吗?
错误说法:“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真相: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毒蝇伞很漂亮,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广东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伞是纯白色的,许多人却误认它无毒。
错误说法:“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真相: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说法:“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真相: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错误说法:“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真相: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真相: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有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编辑:赵彦
关键词:毒蘑菇 识别方法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