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70岁农民牵头成立诗社 让村民远离酒场、牌场
田间地头,他们诗意地栖居
——偃师高龙镇活跃着一个农民诗社,两年发展会员270多人
大河报记者董楠 通讯员王雷/文 记者董楠/摄影
这两年,在偃师市高龙镇活跃着一个农民诗社,成立诗社后陆续吸纳有诗歌、书画、剪纸、歌舞等文化爱好者。“我们大部分是农民,诗歌都是些田间地头、生活场景的创作。”72岁的高龙文化诗社社长左永生说,虽然没啥文化,但我们愿意把生活过成“诗歌”。
70岁农民牵头成立诗社
3月21日下午,记者见到高龙文化诗社社长左永生时,看着他脸色红润、走路健步如飞,手里拿着手提袋,“这都是会员们投来的诗歌稿件,正准备交流学习呢”。
据左永生笑着说,他今年已经72岁了,是诗社年纪最大的,几乎每天都跟大家交流诗歌,“每天心里都高兴,其他人都看不出我已经70多岁了”。
72岁高龄的农民,怎么会是偃师市小有名气高龙文化诗社社长呢?左永生介绍说,他从小就喜欢读些小说,散文之类的文章,上到初中后自己尝试写诗歌、散文,作品也零星地发表在报纸上,“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的诗歌还是能被认可的”。
据左永生说,其间由于一直在家务农,诗歌创作中断了,但自己有时间都会到高龙镇文化站投稿学习。2016年5月份左右,高龙镇原文化站站长魏应超(已退休)找到他说,既然喜欢诗歌创作,不如成立一个诗社吧。
“当年我已经70岁了,一个农民想要成立诗社感觉不可思议。”左永生说,在魏应超的支持下,他还是找了身边有诗歌喜好的农民,成立了高龙文化诗社,“刚开始也就7个人,虽然名字是诗社,但吸纳的会员都是爱好广泛,有的喜欢书画、有的喜欢剪纸、有的喜欢歌舞”。
虽然都是农民,但高中毕业的秦俊霞对电脑感兴趣,做起了诗社美编制作;电工姬万通负责QQ群和微信群管理。“成立诗社后,我们规定会员创作内容不限,但必须要传递社会正能量。”左永生说,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或者国家有大型会议,他们就会开展主题诗歌创作,并进行采风活动交流学习,这样可以让会员获取灵感,进一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两年发展会员270多人,田间地头作品多
“悠悠小草露珠粘旭日暖阳吐笑脸春风拂过频招手装扮大地绿人间”这首诗就是高龙文化诗社秘书长武建玉在早上跑步时候,看到路边小草上的露珠有感而发的。
据左永生介绍说,由于他们吸纳会员范围比较广泛,“没想到在2年时间里,已经发展到了270多人”,有的是洛阳市其他县区的,有的则是河北、甘肃、陕西等外省市的,“会员有退休教师,有退休工人,但主要的会员都是高龙镇当地的农民”
随着高龙文化诗社会员的不断壮大,且有部分会员是外省市的,为方便大家交流学习,左永生专门拉了一个微信群,“这样大家能及时把诗歌发到群里。”左永生说,早上下地干活途中、黄昏回家途中,有感而发写出的诗歌,都可以发到群里供大家阅读,“现在我们约定每个月5日都回到镇文化站碰头,拿出一个月写出的诗歌,当面讨论交流,对于优秀的作品,年底还会集中整理统一发给会员”。
做饭的时候可以写首诗、帮忙照看小孩子的时候可以写诗、看到家里的花开了还可以写诗,他们做出的诗歌或许就是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仅左永生一个人,目前已经创作了300余首诗歌。
带着孙子参加交流会,儿媳妇很高兴
自从成立微信群用于会员诗歌交流探讨后,左永生原来的老式手机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群里有270多个会员,每天都会发很多诗歌,看到后我都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对方点赞。”左永生说,现在他回家后都会拿着手机看,老伴每次看到他都会说,“你啥时候嫁给了手机啊”。
对于老伴的责备,左永生笑着说,老伴我了解,不让我看手机是担心我年纪大,长时间看手机影响视力。为了支持父亲的诗歌爱好,左永生女儿又给他买了屏幕大的新手机,“没想到我已经70多岁的农民了,每天还要装着俩手机”。
一群农民成立诗社,起初在村民及家属中不被理解。“这群人是有才,可农民弄这个就是不务正业”曾有村民当面对武建玉说,而武建玉则解释说,“现在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水平提高了,咱的文化水平也要跟着提高啊”。
诗社会员邵老先生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儿子有自己的事业,儿媳妇则希望在老人周六周日帮忙带带孙子,但他就是喜欢诗歌,周六周日会约上几个朋友交流诗歌,起初儿媳妇还不太愿意,如今邵老先生每次都会带上孙子们一块去,“不仅能带孩子还让他们接触诗歌文化,现在儿媳妇只要听说我要带着孙子们去参加诗歌交流会,都很支持”。
“不务正业”的农民诗社,让村民远离酒场、牌场
左永生说,他们诗社能够发展这么快,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高龙镇文化站的支持,“为我们提供聚会场所,诗歌打印也都是全免费,每逢节点性工作也会制定主题,我们大家一块来创作”。
据高龙镇文化站站长史海伟介绍说,高龙文化诗社成立以来,用诗歌形式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风土人情,促进了村子的文明和谐,也影响了一步部分人,让他们远离了酒场、牌场。
此外,为了能让诗社日常工作更有保障,镇政府也为他们提供了场地和必要的活动经费。为了提高会员创作水平,诗社还邀请了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及其他诗人给他们讲课,传授诗词创作方法。
据了解,高龙文化诗社已有成员270多人,成立两年出了3期内部诗刊《诗香墨韵》,发表诗歌作品1000多首。“我们虽然都是农民,也没啥文化,但我们希望能把生活过成诗歌”。左永生说。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诗社 诗歌 农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