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贵州打响脱贫攻坚四场硬仗
好日子是拼出来的 好前景是干出来的
贵州打响脱贫攻坚四场硬仗
“利用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坚决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完成玉米调减500万亩,蔬菜种植1400万亩(次),投产茶园560万亩”;“加快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新增农村‘组组通’公路1.5万公里”;“3月底前,2018年度易地扶贫搬迁132个搬迁项目全部开工”;“实现66个贫困县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实现深度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卫生室建设全覆盖、农村中小学校医务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春节刚过,贵州省委省政府就发布了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围绕产业扶贫、农村公路“组组通”、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四场硬仗”进行攻坚冲锋。
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5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70.8万余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8%以下。
打开山路——
县县通高速 村村铺沥青
一大早,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土陶工艺传承人母先才已经用冷水擦过了脸。数百件土陶需要在9点前装车,货车沿着乡村曲折的油路走上10分钟到高速收费站,保证11点前将货物送达目的地桐梓县。
“原本需要两三天的长途跋涉,现在只需半天就能实现货到付款。”母先才说,“原先运陶比制陶难,需要肩挑背驮走上四五公里的泥巴路才能上省道。” 2012年,沥青路修到家门口,土陶市场一下子打开了。“路通后,以前的‘土货’开始受到城里人喜爱,大大小小的订单应接不暇,每年收入能有十几万元。”
作为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3%。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贵州经济社会长期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状态。要想富,先修路。2015年底,贵州提前3年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同时,2015年9月,贵州省正式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截至去年底,已实现建制村通畅率、建制村通客运比例100%的目标;为从根本上解决偏远贫困地区交通瓶颈,从2017年8月始贵州又启动“组组通”三年攻坚,投入388亿元建设9.7万公里通组公路,覆盖全省3.9万个30户以上未通硬化路的村民组。
一路通,百业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打破了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人畅其行、货畅其流”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村里的竹鼠卖到广东供不应求。”月亮山区腹地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致富带头人蒙正林说,以前交通闭塞,信息进不来、农产品出不去,村里3000多亩竹林一直闲置,“现在路修好后,预计今年带动村里的贫困户户均增收1.5万元。”
自2013年来,贵州整合资金1800多亿元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推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脱贫奔小康步伐明显提速。
蹚出新路——
战“穷山恶水” 建“金山银山”
十年树木,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万亩荒山由“和尚坡”化身“美女头”。“由于过去长期毁林开荒,土越来越薄,石头越长越高,上万亩荒山成了和尚的光头。”村党支部书记冯长书说,“为了争水源,村与村、寨与寨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2006年,古胜村民自发无偿封山育林9800多亩,并按照“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的思路,种植经果林近3000亩、苦丁茶4.7万株,全村森林覆盖率从当初的不到10%增加到现在的55.4%。“满山都是金果果,今年8亩李子赚了一万多元。”村民胡高兴说。
既要生存又要生态,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贵州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优质菜、果、茶、药、薯和牛、羊为重点的特色生态产业,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贫产业格局。
要想增收快,需要龙头带。2016年10月,贵州建立3000亿元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其中1200亿元子基金用于支持农业产业扶贫,重点投向贫困地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有882个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通过投资评审,评审投资678.2亿元,已办理投资项目471个,到位资金267.7亿元。“扶贫产业子基金的注入与否,要看各经营主体与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健全。”贵州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安顺市经济开发区,由区政府控股的聚福菌公司投入1500万元对13个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引导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已发展食用菌大棚980个,带动800余户贫困户精准脱贫。据贵州省扶贫办主任李建介绍,2017年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万多个,“今后我们将面向大市场,创新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推进蔬菜、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确保到2019年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疏通心路——
资源变股权 农民变股民
“以前从没想过,我们的土地能入股,在村里还能当股东、当工人!”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村民刘美芬说,她和丈夫之前一直在浙江等地打工,老家的农业园区建成后,家里的10多亩山地全部流转,夫妻俩在园区上班,每年收入六七万元。
“这一切都源于‘三变’改革。”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记忆犹新,2012年成立合作社,村民可用土地或现金入股,收益从过去的300元一下提高到万元以上。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场“三变”改革,创新利益联接机制,激发了精准扶贫内生动力。2014年以来,直接带动六盘水市22万贫困人口脱贫。
以改革谋发展,以发展解贫困。十八大以来,“改革”一词始终贯穿于扶贫开发这个贵州第一号民生工程当中。贫困县考核机制、精准扶贫机制、扶贫项目管理机制、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机制、金融扶贫机制、同步小康驻村帮扶机制,六大改革一一启动。
“过去常为跑工业项目而苦恼,如今重心工作是扶贫产业项目谋划和实施,干部有奔头。”纳雍县厍东关乡党委书记周聪表示,“心气顺了,工作更有干头。”弱化GDP考核后,纳雍县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截至目前,贵州尚有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达104.4万,占全省贫困人口1/3。
“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在最难处发力,贵州由省领导担任贫困县和极贫乡镇的指挥长,重点实施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精准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七项具体措施,集中精力、集中火力攻克坚中之坚。
签订军令状,也要配强“突击队”,贵州目前已选派4.3万名驻村干部和7368名村“第一书记”,组建8519个驻村工作组到脱贫最前线,近期又在省直部门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66个贫困县挂职帮扶。
从沿河县网监中心到县里5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的铜鼓村任支书的杜尚会颇多感慨,“立下不脱贫不走人的誓言,工作头个月收获的是村民的信任,2000亩油菜和大蒜种子马上下地,再没有以往的推诿和扯皮。”
好日子是拼出来的,好前景是干出来的。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贵州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涌动起实干苦干加油干、合力攻破绝对贫困的热潮。本报记者 郝迎灿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脱贫 贵州 扶贫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