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南海之滨,技术创新之岛在崛起
30年前,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应势而生。
伴随着一路探索,破浪前行,海南的科技创新发展也迎来春天——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再次起航、海南卫星星座将发射……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聚焦南繁育种、深海科技、航天科技“陆海空”等领域,努力打造领跑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
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说,今天的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有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南有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可谓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南繁硅谷:期待服务全国、影响世界
沉甸甸的白色甜瓜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香。3月29日,在三亚市热带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大棚里,掩映于翠绿叶片间的甜瓜长势喜人,准备进入成熟采收期。
“这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口感松脆,甜度高,抗逆性比较强,比一般的品种上市早,每个重量有2斤多,每斤可卖到4块5。”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小锋说。2008年以来,该研究院筛选和推广的甜瓜新品种达2万多亩,产值超过3亿元。
海南岛地处热带,其独特的阳光和气候条件可以大大缩短育种的周期。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种质资源,占地20多万亩的南繁科研育制种基地让中国人牢牢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从杂交水稻、高产玉米到抗虫棉花,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这片土地上被创造;从袁隆平到李登海,一位又一位的科学家在这片沃土上缔造着民族种业的神话。
走在三亚市热带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田间小道上,道路两边随处可见育种基地。在一片黄澄澄的稻田里,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华泽田正在观察水稻的长势情况。
“在海南进行育种,根据品种不同可以安排一年两季到三季的种植,使得农作物育种周期平均缩短了1/3至1/2,这样培育一个新品种只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华泽田说。
“南繁是农业科研的‘加速器’、种业安全的‘避雷针’、种子供给的‘常备库’和交流合作的‘大舞台’。”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柯用春介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70%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经过南繁基地选育,南繁已成为我国农业作物育种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重要基地。
近年来,海南省在重大科技专项中设立南繁专题,持续支持海南南繁科研平台建设以及南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累计投入科研专项资金超过2亿元。
作为南繁育种的天堂,海南现在每年都在吸引着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的科学家前来选育品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海南的南繁种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要争当我国农业走向世界的‘中转站’和‘出海口’。”柯用春说。
逐鹿深海:占领深渊科考制高点
碧波万顷、深不可测的深海里,隐藏着无穷的奥秘。
下潜,向着万米深度!深海综合探测装备“海角”号着陆器3次下潜作业,在接近7000米深度捕获狮子鱼、大型端足类钩虾;“万泉”号着陆器和海底地震仪进行一系列高精度的三维定位作业,布放了多个具有精确坐标位置的海底标识……2016年盛夏,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中国科考船“探索一号”创造了历史。
中国科学院深海与工程研究所首席顾问、本航次领队刘心成说,“探索一号”首航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科考航次使用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以及海南省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支持,系列高技术装备共执行84项科考任务,取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和数据。
“南海是中国最深的海,具备开展深海科考的天然优势。”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工程技术部主任阳宁说,目前该所已整建制落户三亚,顺利完成了马里亚纳海沟万米级人工地震剖面测线、“深海勇士”号海试任务等多项深海科考任务。
“近水楼台先得月。”由海南省政府、三亚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三方联合共建的中国科学院深海与工程研究所给海南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正在慢慢显现。实际上,该所的定位就包括支撑和促进海南涉海科研、教学、高科技产业体系的建设,填补我国深海战略上的地域空白。
在海南岛西南海域发现中华白海豚并建立“海南岛鲸类搁浅记录专业数据库”、对莺歌海海域进行海底地下水排泄调查……自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建立以来,已经以海南近海海域生态环境为对象开展多个项目考察研究,并为海南开展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16年,海南获得了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领域立项,经费达3.1亿元,占据了科技部立项的重点研发计划深海领域经费的三分之一。
“海南未来可在水下摄像、水下照明、水下推进器、深水传感器设备生产等方面形成深海产业,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民众分享科考成果。”阳宁说。
璀璨星空:海南卫星星座三亚起航
“点火!”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声,长征七号腾空而起,拖曳着一束耀眼夺目的白色烈焰,在海天之间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飞向无垠的星空…… 2016年6月,随着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海南与中国的航天科技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与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相辅相成,中国科学院在三亚建设了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并在海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成立了海南省地球观测重点实验室,使得三亚的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的科研能力在全国排名前列。
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为中国第四大卫星发射场,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再到三亚的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海南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在航天科技领域确立了自己的重要地位。
“海南具有发展商业航天的天然优良基因,推动航天技术的商业转化和航天事业的产业化,海南具有先导示范作用。”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史贻云说,海南正在积极推进三亚遥感信息产业园建设,完善海南“北有文昌、南有三亚”的航天产业布局。
清晰的街道、鲜艳的绿树红花、颜色分明的房屋……这将是海南卫星星座建成后拍回的画面。
2017年12月14日,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宣布,海南卫星星座暨“海南一号”卫星项目正式启动。到2019年,海南将发射本省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卫星——“海南一号”,完成卫星在轨测试、星地对接和各系统联测,继而投入运行卫星数据服务系统。
北纬18°,南海之滨。随着海南卫星星座新篇的开启,海南航天事业将绽放出璀璨的航天星光。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海南 深海 卫星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