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春耕变“春收”,江苏农村展现“四季收”图景
新华社南京4月4日电(记者陈刚、朱国亮)梨花白,桃花红,满山遍野采茶人。清明小长假即将到来,大自然在树山村“绘制”出一幅春田赏花采茶图,招徕大量游客。
这个季节,当众多村庄忙着春耕备耕时,树山村已进入“春收”季节。“天气好,游客多,今年收成不会差。”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村民沈根龙乐得合不拢嘴。对于沈根龙来说,游客增多意味着农产品不愁销了,价格还往上涨。
“翠冠梨市场价2元一斤,我们能卖到8元,游客都愿意自己摘一些,既有乐子,又好吃,价格高一点也无所谓。”沈根龙家有5亩地茶叶,目前家中茶叶已被预订。仅此一项,今年可给全家带来三四万元收入。
这个位于苏州通安镇的村庄,被大石山、鸡笼山、树山三面环绕,数千亩茶园、杨梅林和梨园相间分布。去年清明小长假,进村的车辆从山外一直堵到山里,令整个山村都“沸腾”了。眼下,村里40多家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已早早粉刷一新,做好接待准备。
春耕变“春收”,在江苏农村已很常见。
正值草莓收获季,到句容市白兔镇采摘草莓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年草莓节,我们根本来不及采摘,游客尝过后,就和我要了电话号码,一上市就打电话来跟我订了。”种植户笪小华说,他学会用微信后,将草莓日常管护都拍了视频发在网上,让客户更放心。如今,白兔镇草莓亩收入已经达到38000元,全镇年旅游综合也达到2600万元。
走进东台市新街镇双洋村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家家户户忙着收割、漂洗、筛选田里的韭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郁的韭黄香味。在“三韭”合作社里,工人们忙着给韭黄打包装运,发往国内各大超市、农贸市场。
对于越来越多的农民来说,不仅仅春天收获满满,而是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双洋村在青韭、韭苔、韭黄种植模式上不断做文章,硬是把小小的韭菜做成了系列农产品——青韭产品从初冬开始到初夏连续不断,韭苔从3月开始一直到八月、韭黄从国庆前后到春季连续上市。全村80%以上农民都种起了“三韭”,年产近8000吨,年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
在双洋村十几公里外的许河镇西灶村,许多村民在田间忙着挥刀砍包菜,随后麻利地装进网袋中。经过不断精选优良品种,全村3000多亩耕地一半都种上了包菜,一年四季不脱档。伴随而来的是农户钱袋子日渐丰足,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许多小洋房就是最好的见证。
东台市还是“中国西瓜之乡”,年种植面积发展到了30万亩、产量100多万吨,春天和秋天、露天和大棚、种地上和吊空中的都有,通过模拟生态小环境实现了西瓜提前上市,畅销大江南北,去年在香港最高售价达150港元/只。
同样,在树山村,春天有茶叶,夏季是杨梅,秋天有梨,冬季还有温泉。“大量都被游客直接买走,再也不用担心‘增产不增收’了。”沈根龙说,树山自古就出产的杨梅,以前因难保存和长途运输,对收入贡献有限,现在每年6月,杨梅被一扫而光,5斤一筐能卖100元,稀有的白杨梅能卖到每筐200元。
从卖产品到“卖生态”,江苏农村正展现着从春耕到“春收”,从夏秋收到“四季收”的新图景。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春耕 春收 游客 江苏 农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