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笔之起源: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
毛笔是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它记录了历史风云的变迁,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毛笔的演变和发展,与中国书画艺术密切相关,又对书画艺术的变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毛笔是古代先人在生产活动实践中发明的,它能够在瞬间完成点、线、面,以及墨色浓淡层次切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代代笔工不断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

包山战国楚墓出土的毛笔
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秦统一全国后,“笔”成了定名
相传毛笔是秦朝名将蒙恬发明的,根据《辞源》记载:“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毛笔发明之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万里长城。蒙恬率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文书往来频繁,军情瞬息万变,用刀契刻速度极为缓慢。一日,蒙恬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点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起来,写着写着,觉得速度较快,于是他命人如法炮制,做了许多能写字的工具。北方野狼较多,士兵经常打狼,剥制狼皮,做衣取暖,狼毛则制成笔头。塞外草原,人们多牧羊,因此也用羊毛制成笔头。这就是流传下来的狼毫笔和羊毫笔。
“毛笔创始于秦朝,蒙恬是毛笔祖师”的说法,在我国各地极为普遍。而从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蒙恬以前已有毛笔。考古发现,毛笔创始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到了商代,毛笔制作技术较之前有了提高,大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的还保留着漏刻的字的笔道,从这些笔道上可以明显看出毛笔书写留下的痕迹。
战国时期,毛笔已经有了文字记载,那时笔的名称繁多,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规定篆书为统一字体,“笔”也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现存最早的毛笔实物。此外,秦代已经出现用细竹管制成的中部镂空的笔管套,用以保护毛笔。
汉代至魏晋时期:制笔的重大改革——披柱法的创始
1975年,湖北省凤凰山168号西汉初期墓中出土了一支毛笔,笔管为竹质,笔毛已朽。相比秦代的毛笔,笔管更长,笔头直径也稍大。这些改进,与汉代书法有着密切联系。在汉代,隶书由秦代的始起而趋于成熟,小篆则相应趋于守势,为适应汉代隶书字迹较大的特点,书写时张弛流放的气势,毛笔笔管的长度、笔头的直径也需要适度增加。
从制造工艺上看,汉代毛笔的笔头除了用兔毛、羊毛外,还出现了将狼毛、鹿毛、狸毛混合制成的“兼毫笔”。“兼毫笔”的笔头多以兔毫为笔柱,羊毛裹在兔毫的外面,使毛笔的特性因混合比例不同而形成差异,满足了不同书写者的需要。
东汉、魏晋时期,毛笔的制作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创造了披柱法,诞生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毛笔制作工艺的文献:王羲之的《笔经》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两部文献里,都记载了披柱法的制作方法。已出土的东汉时期的毛笔实物,也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笔头外覆狼毫披毛,笔芯及锋由兔箭毛制成。披柱法的创始,是毛笔制作工艺的重大改革。
当时,各种书体的兴起,这与毛笔制作工艺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有着紧密联系。王羲之的书法多为行草书,以韵见长;而柳公权书法多为楷书,以法见长,瘦劲工整。草书、行书择笔的标准比较宽松,楷、篆、隶等择笔要求则较严苛。这一时期,人们习惯跪坐在矮几前悬肘书写,因此笔管部分逐渐变短,笔锋的弹性也得到加强,以“鼠须笔”、“紫毫笔”为代表的短杆笔深受文人的喜爱。著名的《兰亭序》就是王羲之用松鼠尾毫制成的“鼠须笔”所作。
唐宋时期:无心散卓笔推进书画风格的改变
到了唐代,毛笔以笔锋粗短而硬劲为主要形制特点,其中较著名的有“鸡距笔”。“鸡距笔”因其笔头的形状像鸡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白居易曾在《鸡距笔赋》中写道:“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就足之中,奋发者利距;在毛之内,秀出者长毫。合为乎笔,正得其要。象彼足距,曲尽其妙。”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告别了跪坐的书写方式,改为坐在椅子上伏案悬腕书写,因此要求毛笔笔管较短,笔锋软中有硬。
“鸡距笔”所用的缠纸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段。缠纸法指用纸或绢裹笔柱,目的在于固定笔根,塑造笔形及更换笔头。由于有心笔采用缠纸绢的制作方法,笔头短而尖锐,蓄墨量较小,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尤其书写行草书时不能肆意挥洒。笔心缠纸导致大幅度的提按、顿挫不灵便。柳公权曾评价“鸡距笔”:“出锋太短,伤于劲硬。”因此,唐以前的书风多具有有心笔的痕迹与影响,而这是唐以后散卓笔无法表现出来的。
由于“鸡距笔”吸墨性不好且易干枯,唐代笔工后又改进制造出锋长柔软、吸墨性好的长锋笔。长锋笔书写流畅,适合行草,它的出现成就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大家,为唐代书法带来了纵横洒脱的新风。怀素的《自叙帖》就是长锋笔所书,全卷强调连绵之势。
至宋代,制笔名家辈出。其中,诸葛高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为适应书画家对长锋毛笔的需求,大胆探索创新,制作出了无心散卓笔,促进了书画艺术风格的变化。诸葛高所在的安徽宣城,也成为了唐宋时期全国的制笔中心,宣笔盛极一时,成为文人最喜爱的文房用具。唐宋宣笔主要用兔毫、竹竿制笔,以紫毫笔最为珍贵。
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降水量较多,水草肥美,这些对兔子的生长极为有利,兔毫质量有了保障。具备这些客观条件以后,工巧也是重要的能动因素,陈氏家族和诸葛家族都是史书所载的宣城著名笔工。此外,众多文人的推崇则是宣笔著称的人和条件。早在东晋,王羲之曾写求笔帖给宣城陈氏,并被陈氏作为传家之宝所珍藏。白居易的《紫毫笔》对作为贡品的宣笔大加赞美,影响至巨。宣笔在当时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文房用具,更是珍贵的工艺品。
元明清时期:书风、碑学的兴起影响了毛笔的形制
由于宋王朝南迁,文化中心南移;宋末元初战乱,大量的笔工迁往湖州或徽州,再加之湖州制笔历史悠久,原材料丰富,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就天时、地利、材美而言,湖州与宣州一样,具有原材料的优势,皖南以及附近地区的兔毫同样为湖州所共享。此外,与宣州比较而言,湖州还有羊毛原料的便利。
湖州制笔以善琏镇为最,历代精通笔艺的文人如颜真卿、杜牧、苏轼等先后客居湖州,对湖州的制笔业产生过影响。被记载下来的著名笔工也以湖州最多,声名最著的笔工冯应科在当时与赵孟頫、钱舜举齐名。
在元代,湖笔延续了宣州紫毫笔的传统,主要生产紫毫笔及兼毫笔。孔齐《笔品》详细地记述了元代湖州及钱塘一带主要盛行的以兔毫为心的三副笔、纯兔毫的枣心笔、纯兔毫的散卓笔以及小部分的羊毫兰蕊。上等羊毛细而有骨,色白而润,裹芯且外观美,适合做披毛。由此得知,元代以前羊毛主要用来作笔副、笔披。
明清时期毛笔的品种就更加丰富了。明代前期延续了元代的风格;明中后期,受建筑空间增高的影响,大幅立轴行草书盛行,对笔的形制要求更大更长,于是人们制造出蓄墨较多的长锋笔,及以长而硬的猪鬃、马鬃等为材料的斗笔及楂笔。在明代各种形制及毛料的笔,比如刚劲的紫毫笔、刚中带有韧性的狼毫笔及兼毫笔、绵柔的长锋湖笔等各有所长。毛笔的笔头形状也有所变化,有传统的竹笋形,也有兰花蕊形、宝塔形等,湖笔还创新出葫芦形的笔样,这些变化利弊兼有,但紫毫、狼毫一类的硬毫笔与兼毫笔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清代,由于碑学的兴起和生宣纸的应用,需要毛笔的笔毛长、蓄墨量大,进而出现了大量纯羊毫毛笔,清代许多书家包括碑派书家尤喜用羊毫,羊毫长度适合制作大笔。梁同书、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书家均擅用羊毫书写。除了羊毫笔外,其他种类也应有尽有,小楷多为紫毫笔,专写大字或特大字用的提笔、揸笔抓笔,所用毛料要长而有弹性有力度,一般采用马毫、猪鬃等,并加入少量羊毫及苘麻。

编辑:杨岚
关键词:毛笔 笔头 书写 时期 毫笔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