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区管校聘,让好老师流动起来

2018年04月11日 15:13 | 作者:连海平 |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4月9日,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山村中学——斋堂中学迎来了一名“大咖”——特级教师李春旺。本学期起,他走出工作所在学校,给深山里的学生上课。打破学校界限壁垒,使全区优秀教师资源实现共享,让全区的学生无论在哪里就读,都有机会聆听到优秀教师授课,这是该区推行“区管校聘”制度之初衷。

门头沟区的“区管校聘”,也就是时下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的“县管校聘”的城市版。长期以来,学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教师不动,学生在动。学生流动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不同“营盘”间冷暖不均,有的囤了“精兵强将”、名师云集,有的不免“缺粮少弹”、艰难度日。人往高处走,于是便有了“择校”一说。择校热不仅给家长、学生平添诸多烦恼,对教育乃至社会都不是一件好事。名校带旺天价学区房,就是教育资源不均催生的荒诞现实。

在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从而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的条件下,学生不动,让好教师流动起来,阳光普照、雨露均沾,无疑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举。“区管校聘”或“县管校聘”为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图景:其一,“帮穷亲、拔穷根”,通过优秀教师流动,给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输血”,让这些学校也有“镇校之宝”,缓解一下“马太效应”;其二,打开“水龙头”,等于打破了编制束缚,立马让教师管理体制这池子水活起来。竞聘上岗、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增强学校用人自主权,也触动了每一位教师的神经——不让自己优秀起来,恐怕你连流动的机会都没有。当然,终极目标还是那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区管校聘”或“县管校聘”想行稳走远,有两个大前提,一是操作流程设计科学合理,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公正清廉。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流动 学校 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