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汪家村的“三台大戏”
新华社成都4月16日电 题:汪家村的“三台大戏”
新华社记者 任硌、叶含勇、李倩薇
4月的川西平原,黄灿灿的油菜花已不见踪影,油菜杆被沉甸甸的油菜籽压弯了腰;座座“林盘”边上,一垄垄青蒜、红苕、番茄竞相生长,蔬菜大棚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
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汪家村的一排大棚里,欧庆宇不时躬身翻看土壤,观察火龙果、葡萄的长势。今年45岁的欧庆宇大学学习的是植物保护专业,“我这辈子就喜欢跟土壤打交道”。欧庆宇的微信名叫“情怀农夫”,说起现代农业总是情绪高涨。
欧庆宇2009年创办了农业服务公司,专注土壤改良、植物营养研究和农技服务。2014年,他看中新繁的自然条件,在汪家村等地流转土地230余亩,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农场,开展优良品种示范种植,累计已投资1500余万元。
“白玉苦瓜”是新繁传统名优农产品,欧庆宇发挥专长,总结出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管理方案,为周边种植苦瓜的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并注册了“欧鲜生”商标,把“白玉苦瓜”等当地优质农产品送进了周边城市的市场。
在汪家村,像欧庆宇这样倾心现代农业的“情怀农夫”还不少,但传统种植业仍是这个平原村的收入担当。
“汪家村有种菜的传统,全村2600多亩土地中每年有600至800亩土地轮种蔬菜,农民人均纯收入2.6万元左右,收入水平在新都区都算高的。”汪家村党支部书记钟秉志说。
64岁的刘家祥就是这样的种菜“老把式”,他说:“我现在每年轮种水稻和蔬菜,年收入四五万元,娃娃都安顿好了,就老两口在家,日子过得还算安逸。”
刘家祥的生活确实安逸。他居住的曾家院子是一座典型的川西“林盘”,36户人家的房子被大片竹树环绕,曲径通幽,四周阡陌纵横,溪水潺潺。
当地干部介绍,“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的农村居住形态,农家院落与周边乔木、竹林、河流、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是古蜀农耕文明的产物,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刘家祥告诉记者,政府2015年对曾家院子进行了修复,土路变成了公路,旱厕变成了冲洗式,以前喝井水,现在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管道也接进了林盘。“我现在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清扫竹林,这么好的环境,不忍心它变脏。”
在曾家院子旁边,是汪家村新建的村民活动中心。“新村民”李彪已经把这里作为他创业创新的根据地,办公室墙上挂着汪家村60多个林盘修复的效果图。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成都市把“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列入2018年全市的十大工程后,学设计出身、已有一定资金积累的李彪觉得打造美丽乡村的圆梦时刻到了。他不断与乡村干部们碰撞思想,探索通过林盘修复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新繁镇党委书记钟毅说,汪家村正在唱“三台大戏”:传统的种植业是开场大戏,是刘家祥们维持基本生活的物质保障;“情怀农夫”们专注的现代农业是中场大戏,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说,是锦上添花,更是引领示范;在修复保护林盘时植入现代产业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川西林盘是压轴大戏,农民的基本利益有了保障,乡村振兴也就有了依托。
在汪家村的另一个林盘石家院子,居住着28户人家,林盘修复保护工作已经启动。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等入股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由村资产管理公司签约社会资本,对农民的老旧院落修复、利用,发展民宿、私房菜等庭院经济业态。“农民住得好了,还能就近务工,政府、社会资本、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李彪说。
对林盘的这种保护修复模式,住在石家院子里的黄太文一开始还有所顾虑,经过干部们反复讲解,黄太文不但自己接受了这种思路,还主动去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经营好不好,房子始终都是你的,土地使用权也是你的,怕啥子?”
据了解,成都市计划至2022年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钟毅对此充满信心:“这将是乡村振兴的压轴大戏,我们正在‘钉钉子’抓落实,全力推进林盘保护和利用。”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林盘 修复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