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88岁院士为国铸舰40年 系两代四型驱逐舰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让国产驱逐舰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为国铸舰四十年(关注)
4月12日上午,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这次海上阅兵的指挥舰,是被誉为“中华神盾”的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导弹驱逐舰——长沙舰。长沙舰见证了新中国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壮美航迹。
同长沙舰一样,作为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今年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701所研究员潘镜芙也是这段壮美航迹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在极其薄弱的科研基础上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让国产驱逐舰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有力地推动了海军装备的发展。

他进入的是在中国近乎空白的领域,瞄准的却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1930年1月,潘镜芙出生于浙江湖州。抗战爆发后,为躲避战乱,七岁的潘镜芙不得不同家人一道乘着小船逃往上海。“到黄浦江的时候是晚上,我看见了一片灯光,都是日本的军舰和外国的大船,没有我们自己的大船、军舰。当时虽然年纪很小,可是我想,如果长大以后能够造军舰多好啊!”这成为潘镜芙“铸舰梦”的起点。
1941年,潘镜芙随家迁往苏州,进入苏州高级中学就读。1948年到了报考大学的时候,当时看不到舰船设计专业的出路,潘镜芙只能把梦想暂时搁置,选择了当时工作前景较好的电机系。大学毕业后,潘镜芙被分配到华东电工局从事电器设计,儿时的梦想似乎已渐行渐远。没想到3年后,组织上安排潘镜芙到船舶设计部门工作。
上世纪60年代初期,65型火炮护卫舰开始研制,这是我国研制的第一型舰艇,潘镜芙主持电气部分设计。谁知,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竟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当时,国内所有舰船上使用的都是直流电,岸上使用的则是交流电。军舰一靠码头就要接岸电,要使用专门设备先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才能照明,一旦接错,电气设备就会烧毁,带来很大的麻烦。潘镜芙第一个提出,护卫舰上应该使用交流电。当时许多人对他说:“你这样做风险太大,把握性太小了,还是走老路保险!”潘镜芙却顶住了压力。他认为,交流制稳定可靠、价格便宜、进岸电也很方便。他还了解到,国外从五六十年代以后,都逐步地转向交流制了。后来,该型护卫舰成为我国第一艘从直流制改成交流制的舰船,此后国内的所有水面船舶和舰艇都开始使用交流制。
类似这样的工作,潘镜芙做了很多。他深知自己进入的是一个在中国近乎空白的领域,瞄准的却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尽快缩短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只有造出千吨级以上的大型军舰,才能保证中国海军有远距离作战的能力
驱逐舰,最早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的英国,是一种速度很快、攻击能力较强的中型水面舰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实战运用,逐渐发展成现代海军最重要的舰种之一。
驱逐舰也是我国海军刚成立时梦寐以求的多用途军舰。1954年,在财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中央决定从苏联进口4艘07型驱逐舰。“只有造出千吨级以上的大型军舰,才能保证中国海军有远距离作战的能力。”潘镜芙暗下决心。
1966年,潘镜芙以设计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的身份,开始主持设计我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在当时极其薄弱的科研家底和落后的工业基础上设计建造这样千吨级以上大型军舰谈何容易,从船体设计开始,重重困难便接踵而至。
驱逐舰的导弹发射装置大、设备多,舰体必须拉长。可是舰体拉长了以后,航速会不会下来呢?潘镜芙经过反复试验,选用当时最成熟的动力技术,给051型舰安装了强有力的“心脏”。“经过蒸汽动力装置的陆上实验,这艘舰的航速达到了35节以上,国外评论说,在当时的驱逐舰里也算是不错的了。”潘镜芙说。
有了强有力的“心脏”后,战斗力如何形成,是横在潘镜芙面前的又一道“坎”。在051型导弹驱逐舰研制以前,我国军用舰艇上的各种武器,不论机枪、舰炮、鱼雷、水雷还是深水炸弹,都是单个装舰、互不联系,靠指挥员的口令来人工合成作战系统,快速反应、综合作战能力都很差。这让潘镜芙伤透了脑筋。
关键时刻,钱学森在确定驱逐舰导弹系统方案会议上的一次发言给了潘镜芙很大的启发:“军舰是一个大系统,导弹只是舰上的一个分系统,把导弹系统装到舰上,要把它安排好,使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潘镜芙决心按照“系统工程”的理念,将全舰所有武器有机结合,形成系统。为了充分摸清国产设备研制情况,潘镜芙带着同事们跑遍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设计单位,“吃着窝窝头,每人每月三两油”,终于率先解决了舰载武器按系统装备舰艇的技术问题,为指挥自动化、快速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了基础。
1971年12月31日,中国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首制舰“济南号”交船完工,人民海军第一次拥有了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它的问世,实现了首次安装舰上导弹,武器从单个装备发展为武器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制导弹驱逐舰的能力,实现了海军舰船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潘镜芙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第一个全武器系统专家”。
40余年科研生涯,他离“铸舰”梦想越来越近
1980年5月18日,东风5号远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飞向太平洋上的指定海域。由6艘051型导弹驱逐舰组成的海军护航编队参加了观测运载火箭、发射后打捞和护航等任务,保障了舰队8000海里航行的安全。
这次远航,是人民海军第一次冲破第一岛链,横跨赤道线,将航迹延伸到浩瀚的南太平洋,不仅检验了远航能力,还收集了大量气候水文数据,为今后一次次远洋出访、科考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海军曾被嘲笑为只能靠近海岸防御的“黄水海军”、只能在近海防御的“绿水海军”。而这一次,人民海军终于开始了向能够在远海作战的“蓝水海军”的过渡。任务完成后,一位舰长对潘镜芙说:“我们舰只能在家门口转一转的时代总算结束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潘镜芙担任我国第二代052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他大胆采用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建立陆上试验场,亲自主持武器系统的对接调试,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并在051型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系统工程”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强调全舰各个系统间有机协同,综合性能兼优,舰上武器和电子系统、设备首次组成作战系统,实现作战指挥自动化。作战系统的形成,使舰艇作战指挥和控制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但是,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
052型导弹驱逐舰电子设备众多,各种天线林立,如何使舰上的电子设备不互相干扰、协调相容呢?潘镜芙组织攻关小组,分析抗干扰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把它排成队,然后一条条一点点地进行测试,终于在数百条的可疑原因中,发现了新的干扰源。
经过几天的研究调试,他们攻克了卫星通信和雷达同时开机、互不干扰这一难题。
1994年到1996年,112号哈尔滨舰和113号青岛舰相继完工,052型导弹驱逐舰在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创新,深深影响着导弹驱逐舰后续型号的改进。
40余年科研生涯,潘镜芙离“铸舰”梦想越来越近。如今,在他和几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第一代、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第三代导弹驱逐舰等一系列新型驱逐舰相继问世,一步一个台阶,使中国导弹驱逐舰真正跨进了国际先进行列。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88岁院士 为国铸舰40年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