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航天新进步让世界惊叹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特稿:中国航天新进步让世界惊叹
新华社记者
“北斗”指路、“天宫”览胜、“墨子”传信、“嫦娥”问月……近年来,中国航天“大新闻”让国人如数家珍、备感自豪。24日,中国航天事业迎来第三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在航天领域持续快速发展的步伐、坚持开放合作的姿态引发全球瞩目。
技术进步惊艳世界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中国在航天、太空探测方面获得了很快发展,只要选择好项目,中国就能获得迅速发展。他表示希望在大科学方面中美双方能加强合作。
技术不断进步、成果不断刷新,中国航天近年来已经习惯了“上头条”。以探月工程为代表,中国在载人航天、卫星通信、火箭技术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美国戈维尼市场研究公司近日发布报告称,2011年到2016年间,与航天有关的在华申请专利数量年增长13.3%,而这一期间全世界航天专利申请数量在下降。报告称,中国正在成为航天科技中更加重要的经济体。
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热列兹尼亚科夫表示,除了月球及火星探测计划、空间站建设,中国近年来还发射了很多应用卫星,正借助卫星进行量子通信试验,中国射电望远镜在观测太阳系外缘天体。这些都显示出“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已实现赶超”,并“将给世界航天界带来更多惊喜”。
欧洲航天局局长韦尔纳也高度评价中国航天项目的“技术含量”。英国《自然》杂志曾引述他的话说,中国的空间科学项目非常活跃,非常创新,“它们处在科学发现的最前沿”。
开放合作广受欢迎
与其他科技领域一样,中国航天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始终秉持开放发展原则,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基础上,积极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引来国际航天领域一致好评。
欧航局项目主管伯纳德·富万介绍说,欧航局已经和中国合作多年。目前,在探月等方面,双方正在多项任务上展开合作,“嫦娥四号”航天器将搭载来自欧洲的科学载荷,“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嫦娥五号’将样本带回地球时与中国展开合作”。
几年后,世界还将看到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对各国科学家开放。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迪皮波称赞道,在向他国开放本国航天领域方面,中国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
国际宇航联合会秘书处执行主任克里斯汀·费齐廷格表示,航天探索需要合作,而合作中需要一些国家来牵头和主导,中国在航天国际合作上的态度很开放,相信中国未来会在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贡献赢得赞誉
中国古人曾用牵星术和指南针给世界航海天文领域带来巨大进步,而今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正为沿海国家的舵手们指引方向。
“亚洲国家应该更多使用亚洲卫星。”泰国的诗琳通公主曾说。出于对北斗的认可,泰国科技部与中方接洽,开展中泰北斗科技合作,推动了北斗CORS基站在泰国落户,为泰国灾害防治、海上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服务。
北斗卫星还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缅甸、老挝等国,助力当地国土测绘、海洋渔业、智慧城市的发展,帮助改善交通运输、港口管理等。
北斗系统首个海外中心——中阿北斗中心4月10日在突尼斯落成运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说,这一中心主要面向阿拉伯及非洲地区国家,集宣传展示、应用演示、测试评估、教育培训和联合研究等功能于一体,是全面展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应用成果的窗口,也是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很多东西,中国都越造越好。”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近期刊文,介绍中国的卫星商业发射项目受到市场赞誉。文章援引加拿大开普勒通信公司人员的话说,“我们非常赞赏中国团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术”,“他们是很棒的伙伴”。
中国航天的迅猛发展,也为国际航天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国际知名理论物理家、超弦理论奠基人加来道雄近日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文说,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之后近50年,随着更多参与者的加入,“我们即将进入探索的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参与记者:刘石磊、栾海、殷夏、周舟、郭爽)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航天 世界 惊叹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