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家门口报到”让基层党建“活”起来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京城的大街小巷多了许多党员热火朝天的身影。有人投身大扫除,有人变身小花匠,有人积极捐款捐物,有人热情分享交流……而这一切,都源自本市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的迅速落实。近日,市委书记蔡奇也以普通党员身份到东城区东四街道二条社区党委报到,他号召大家,自觉参与社区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
“太好了!既能和老街坊一起聚聚,又能将自己所学在家门口服务。”一位党员同志报到之后不由感慨。的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单位基层党组织游离于社区之外、在职党员“单位现身,社区隐身”的“双脱节”现象并不鲜见。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党员在单位能够积极参加党日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但下班后回到社区、关上家门,似乎党员意识也跟着“下了班”。比如,局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两耳不闻窗外事”,甚至连自己所在社区的党支部在哪儿都不知道。其实,我们每一位党员既是单位人也是社会人,党性修养从来“没有下班时”,应当体现到方方面面,贯穿到分分秒秒。尤其是相比工作单位,我们在居住地停留时间更长,因而更应该重视党员意识在基层社区的落地。
单位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打开了基层党建的新模式。政策初衷就是给党员干部搭建更加宽阔的平台,引导机关党组织服务范围延伸到一线,引导在职党员活动“触角”延伸至八小时以外。尽管举措推行时间不长,但变化正在发生。透过小长假中的忙碌风景,我们能看到原本在社区沉寂的资源被激活,原本有些淡化的党员意识被唤醒,一阵阵暖流在胡同巷陌流淌。在笔者看来,最大亮点就是在职党员来自不同单位,大多年富力强、知识面广、创意点多。从理论阐释到政策宣传,从心理辅导到养老服务,他们的专业特长于社区找到了施展空间,求贤若渴的社区工作终于得到了有效补给。交互之中,不断增强着社会对党员的认可度,也加深着党员对社区的归属感。
以更大视野来看,社区街道是社会组织架构的细胞。激发基层党建活力也好,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也好,必须要在这些最小载体上做文章。这些年来,从大力加强“两个覆盖”,到推行“大工委制”和“大党委制”,再到此次的“双报到”,我们持续探索、不断创新,尽可能地将党建工作落细落实。尤其是北京当前的发展阶段,精细化治理走向深入,各项工作任务时间紧迫、难度加大,前所未有呼唤涵养共治意识、激发共治自觉。多些“双报到”这样的有益探索,让基层党建成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将大大夯实基层治理的力量。
回社区“双报到”开了一个好头,但仅仅是第一步。未来如何将好事办好,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找到有效的活动组织形式,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对接好大家的时间安排,不至于让党员们感觉负担太重;再比如妥善统筹好不同个体的职业特点、兴趣爱好,真正发挥“1+1>2”“1+2>3”的能量……总而言之,不让好创意流于形式,才能让基层党建活力一点点激发出来、传播开来,绘好党群关系同心圆。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党员 基层 社区 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