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生态+文化”:铺实青海民和乡村旅游“致富路”
新华社西宁5月7日电(记者魏玉坤、陈与唐得)5月初,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南垣村的牡丹休闲园里,一株株含着花苞的油用牡丹迫不及待地等着绽放。
“得益于当地的独特气候,这里盛产油用牡丹。油用牡丹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用籽榨油。”西沟乡党委书记马学贵说,“两年前,我们和公司合作建设牡丹休闲园,发展乡村旅游业,努力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
南垣村是个贫困村,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50人。截至目前,牡丹休闲园项目已流转土地1150亩,带动村里105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在这儿就是种苗、锄草,不累,去年挣了2万多元。”白付学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牡丹休闲园工作了两年多,“今年估计能挣到3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不仅要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还要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助推生态农业发展。在牡丹休闲园项目负责人何志栋眼里,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底子”,“必须要打好”。
园艺专业毕业的何志栋深知乡村生态的脆弱和珍贵,在牡丹休闲园项目论证和建设过程中,反复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与记者交谈时,他不时躬身翻看土壤,观察土质和油用牡丹长势。走到一处油用牡丹园时,他略显神秘地指着油用牡丹旁的豌豆苗,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生态学问”。
原来,豌豆含有根瘤菌,具有固氮养地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所有的油用牡丹旁都并排种上了豌豆,不施化肥,成熟的豌豆还可供游客采摘。”何志栋笑着说,“拳头大小的豌豆,既改善了土壤,也能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成就了大效益。”
今年西沟乡政府把牡丹休闲园作为重点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计划带动上千人就业。马学贵对记者说:“目前的工作难点是如何吸引村里年轻人到家门口就业。”
“一方面要发展综合旅游产业,提供更多适合年轻人的岗位,另一方面也想用文化留住年轻人。”马学贵说到这儿,有些振奋,“今年乡里正着手在邻村复兴村启动文化旅游项目,想把‘刀山会’这块本地文化‘招牌’打响。”
马学贵口中的“刀山会”是当地一项富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活动项目,出于有着“中国古老戏剧的活化石”的大型古代戏剧《目莲宝卷》。《目莲宝卷》的手抄本现收藏于麻地沟村。
为了复活这块文化“活化石”,今年西沟乡政府计划从海南、云南等地“要人”,请这些地方会“刀山会”的艺人到村里,辅导当地村民重拾民间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文化也是乡村旅游的‘底子’,文化‘底子’打不好,乡村旅游也只是‘半条腿走路’。”马学贵说。
近年来,有着44万人口的民和县乡村旅游业取得较快发展。去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共接待游客9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137.28万元,占全县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半壁江山。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旅游 乡村 牡丹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