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尊重或许是最好的帮助
时光如水,仿佛转眼间,那个举国悲痛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当日历再次来到5月12日,有关汶川地震的人和事也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他们当中,有地震后骑摩托车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有蜷在废墟6天6夜、被截肢后救出的虞锦华,有在获救时摆出“胜利”手势、露出笑脸的郑海洋,还有被废墟掩埋178个小时22分钟仍保持生的希望的马元江……他们带着“最有情义丈夫”“夹缝男孩”“可乐男孩”“奇迹先生”等称呼度过了10年。
劫后重生的人仿佛更容易成为哲人,更容易说出一些启迪人生的金句——“总觉得命是赚来的,没太多资格悲伤”“我既不情义也不薄情,只是一个平常人”“谁也不能一直活在过去,要向前看”“遇到再难的事,就想想我们这里”……地震在这些人心上、身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有的是豁达、乐观,有的是不想被打扰、不想被同情,还有的是不想被贴标签。
10年了,我们能为这些幸存的人做些什么?或者说,该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他们?媒体的回访对他们来说是不是一种打扰?人们常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良药,10年了,这些幸存者的伤痛治愈了吗?有些人从不提起过去,夏天也穿着长裤长袖,不想露出地震留下的伤疤……
我的父亲,生日正好是5月12日,汶川地震之后,几乎每一年临近这一天时,他都会跟我说,“生日不过了,地震纪念日,多少人痛苦着”——地震时远在北方、几乎没有震感的他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亲历者?这一天,多少人心口都会隐隐作痛吧。
地震,在每一个身上、心上留下的都是不同的痕迹,有些人想忘记也能忘记,有些人越想忘记越忘不掉。吴加芳说自己只是一个平常人,不想被拔高,也不想被贬低。对这些地震幸存者来说,最好的帮助或许正是平视和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怀念,也尊重他们的淡忘。他们愿意讲述当年的经历,我们就做个忠实的倾听者,他们想忘记曾经的悲痛,我们也不要刻意提起。生活总要继续,选择怎么往前走、怎么过余生是他们的权利,他人可以关心但不应过多干涉。这或许也算是旁观者的“本分”。
须知,有些标签已然给一些地震幸存者造成了困扰和伤害,过度的关注和曝光有时是压力,有时是困惑,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经历过地震,他们或许更想做个普通人、平凡人,有缺点也有优点、有开心也有伤心,而不是每到那个时间节点就被记起、被置于聚光灯下,更不是为了当年的标签、“光环”或者“人设”说一些不想说的话、做一些不想做的事,他们有不被打扰的权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他们完全不闻不问,他们想获得帮助、需要帮助时,请一定伸出援手。
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亲人、朋友的突然或意外离世,有些也是花样年华或者正值壮年,前一天还有说有笑后一天便阴阳两隔,悲伤可想而知。抚平创伤,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方式,就像有人选择大哭,有人选择照常工作。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不管地震幸存者选择哪一种余生,他人都应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求。
统计显示,10年间,四川全省地震灾区再生育家庭共有数千名婴儿出生,近60%的家庭实现了再生育的愿望……生命在延续,生活在继续。就像郑海洋所说——要向前看。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地震 尊重 帮助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