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北大校长致歉书是种"求真"精神

2018年05月18日 16:35 | 作者:杨玉龙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5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北大校长林建华发表主题为《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的讲话。在讲话中,林建华将“鸿鹄”的“鹄”念成“hao”,这引起了广泛关注。5月5日,林建华在北大未名BBS上发表致歉信。林建华坦言“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有网友表示:为敢于承认错误的校长点赞。(5月6日《北京青年报》)

北大校长出错,前两日的确有在朋友圈传,很明显“鸿鹄”二字戳中了北大校长的“盲点”,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当林校长读到“鸿鹄志”的时候,他突然停顿了下,把鸿鹄(hong hu)读成了(hong hao)。而且,这样的视频广为传播后,也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的批评。这可以理解,毕竟校长在这样一个重要场合的讲话,代表着一校之形象。

不过,通过道歉信,对于北大林建华校长出错的成因,能够让人理解。比如,“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诚如其言,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可以说,林校长的致歉信勾连出了一个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

其实,知识是无穷的,我们每个人即便拥有再好的学习条件,拥有再强大的精力,终归不能学尽天下所有的知识,总会有知识的盲点存在。这些盲点,对于他人而言或许是“易如反掌”,但轮到自己就可能是“难比登天”,当然还会有一些无心的低级错误也会让我们暴露自身之短板。但笔者以为,这些都无关紧要,这就是我们真实的自己。

由此,对于他人出现的错误,我们就不应该耿耿于怀,而更应多些宽恕与包容,更没有必要拿着别人的错误无限放大,甚至当做谈资。须知,在嘲笑、责骂他人错误的时候,未尝不是在嘲弄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知识短板。由此更可以言之,我们更没有必要将所有的知识尽收脑中为目标,因为人之精力远不能做到此。

同样,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包容这些错误,一方面在自身精力范围内修正这些出现的错误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应避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业领域出现低级错误。而也正是这些偶然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也才倒逼着个人修正错误与不断提升自我。所以,错误不是丢人现眼的事儿,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更是助推人不断进步的利器。

一如林校长所言,“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这才是真实的自我;“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因此,北大校长致歉书是一种“求真”精神,值得我们去品位与学习。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校长 北大 错误 大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