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深海勇士”号南海夜潜 计划每年下潜大于50次
特写:“深海勇士”号南海夜潜
新华社“探索一号”5月20日电(记者张建松)静谧的南海之夜,繁星点点,新月如钩。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探索一号”科考船上,机器轰鸣,灯火通明。19日晚,“回家”不到5个小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连续作战,在近1400米深的海马冷泉区,展开夜潜作业。

“深海勇士”号正在执行我国“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任务,也是今年正式投入试验性应用的第三个航段。去年10月成功进行海试以来,这不是它第一次夜潜。
“探索一号”科考船上,潜器运行保障人员训练有素、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据深潜部负责人杨申申介绍,“深海勇士”号回到母船“休息”期间,需要进行充电、给潜器充高压空气、给载人舱充氧气、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装压载铁、更换采样篮、全流程例行检查等工作。
潜器入库后,只见运行保障人员麻利地打开“深海勇士”号腹部舱盖,首先接上插头充电。潜器连夜加班的充沛精力,来自强大的锂电池,充一次电,能在海底遨游10个小时。“深海勇士”号还打破了潜器“无动力下潜、无动力上浮”的传统,借助锂电池的澎湃动力,快速上浮和下潜,大大节约了往返时间,增加了深海作业的时间。
由于锂电池充电最快只需4个小时,其它各项“补充能量”和“体检”等工作,也要在4小时内完成。正值晚餐时间,运行保障人员紧张而忙碌,顾不上吃饭。在潜器最前方的采样篮里,装满了上个潜次采集的样品。科学家积极配合潜器保障人员,立即对样品进行处理,清空采样篮。
“由于每个潜次的科学目标不同,重点采集的样品不同,采样篮的布置也很有讲究,需要兼顾载人舱观察窗的视角、机械手的活动范围及最佳作业区域、观通系统中摄像机及灯光的布置等,每次布置都不一样。”杨申申说。
19日20:45,一切准备就绪的“深海勇士”号缓缓离开机库。关闭载人舱舱门、导接口连接、潜器起吊、外摆入海,操作顺利进行。入水瞬间,前方的探照灯突然打开,漆黑的海面上,充满了科幻般色彩。蛙人进行脱钩和解缆后,“深海勇士”号就在一团幽蓝的光晕笼罩下,开始南海夜潜。
“由于深海里本来就没有光线,对于潜器来说,白天作业和晚上作业的状态是一模一样的。但由于工作人员夜间操作比较辛苦,风险比较大,即使国外许多先进的载人深潜器,也很少安排夜潜。”杨申申说。
20日6:10,迎着朝阳,“深海勇士”号浮出海面。潜器支持人员顺利将它接回母船。几个小时后,它又将投入新的下潜工作。
“深海勇士”号由我国自主研制,在稳定的性能和高效的作业等方面,已显示不凡实力。在前两个试验性应用航段中,曾连续下潜20次,刷新了我国载人深潜连续下潜作业纪录。
“开放、高效、低成本、专业”是“深海勇士”号开展试验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计划让“深海勇士”号每年下潜的次数大于50次,并逐年提高下潜次数。
“对于海上科考而言,最没有意义的事,莫过于在平静和良好的海况下,却无所事事。”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丁抗说。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深海勇士 潜器 夜潜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