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改革开放的精神从未褪色——三代企业家眼中的深圳
新华社深圳5月22日电 题:改革开放的精神从未褪色——三代企业家眼中的深圳
新华社记者秦杰、蔡国兆、彭勇、王晓丹
他们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他们筚路蓝缕、开拓进取。
将近40年时间,一代代创业者奔赴深圳,在这片试验田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
他们与特区同呼吸,共甘苦,一起展翅腾飞。
岁月沧桑,时光沉淀出最深的记忆。
勇气、环境、创新——三代深圳企业家勾勒着自己眼中的特区。
资料图
深房创立者骆锦星:敢闯敢试改天换地
骆锦星从惠阳调往深圳时已年过不惑,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亲历土地“第一拍”。
1979年3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骆锦星和其他调往深圳的人被拉到宝安党校的新园招待所,几十人住进两个大房间。由于有邮电工作的经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去邮电局任职,结果让他大出意料,被任命为房管局副局长抓基建。
他的第一个任务是,10月份前,建好500套干部宿舍。
对这个当时还被一些人念成“深川”的地方,骆锦星的印象是,臭水沟多,“苍蝇满天飞,蚊子一抓一大把。”
1980年1月,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骆锦星兼任经理,“5个人,5万元资金,外加四部旧单车”。不久,内地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东湖丽苑”由深房开工建设。
深房采取“补偿贸易”合作方式,在操作中逐渐演化出外商独资、直接收取土地使用费的做法,引发了社会震动。
“逼上梁山。大家都想干事,想尽快把特区的模子搭起来,这就得尝试,就得突破。”骆锦星说。
1984年的深圳已由小渔村变成吊塔林立的大工地,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正在迅速“长高”,开创“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敢闯敢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骆锦星人生中的另一次“高光时刻”在1987年12月1日。他代表深房以超出底价300多万元的价格竞得深圳水库旁的一个地块。
“525万一次,525万两次,525万三次。”内地土地拍卖的“第一槌”重重地敲下。
第二年,经过修改的法律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转让。
不久后,在“第一拍”的土地上,东晓花园建成,买房的人排成了长龙,全部楼盘售完只花了不到一个小时。
1993年,深房完成股份制改造,9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今年已83岁的骆锦星早在1997年就从深房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他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段岁月,无数的企业创立,无数的企业倒下,又有无数的企业再起来。没有人害怕,整个深圳都像在燃烧。
骆锦星记得,深房有过一面市里颁发的奖旗,上面写着“敢为天下先”。
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内地第一个法人义工组织……打破重重禁锢,深圳诞生了近千个“国内第一”。
什么是深圳?骆锦星回答说:勇气!
顺丰总裁王卫:优化环境释放活力
王卫1993年创立顺丰速运,2002年迁至深圳发展。
深圳吸引王卫的是其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进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10%;创投机构数量是全国的三分之一;PCT国际专利申请几乎是全国总量的一半。
历经2005年前后深圳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阵痛,历经2008年国际金融风波,顺丰这个当年的小微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什么是深圳?王卫的回答是:环境。
今年48岁的王卫始终记得因为业务扩张申请机场用地的事。报告递上去后,忽然有一天,公司来了一个市领导带队的调研组。“调研后的场景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带队领导说,没发现企业的成长,服务没有跟上,很抱歉。”
凤栖于苍梧,鲲鹏诞于北冥。
营造干得了事、干得成事的氛围,这是深圳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理念。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深圳在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方面下足了气力。
——大刀阔斧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率先推动商事登记改革并持续深化;
——着力推动政府服务高效化,进行多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压缩审批事项和时限;
——大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
这些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风气之先的改革举措,为深圳释放出空前的活力。
这些改革都围绕着一个目标:让企业更便利、更有空间。
很多年后,王卫跻身胡润排行榜。
在他看来,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政府不断破除固有僵化的体制机制的过程,就是政府不断完善服务界定与市场边界的过程。
有了自由生长的环境,顺丰如鱼得水,不断创新业务模式,不断扩张业务范围。
“不因企业之大而特别照顾,不因企业之小而漠视不顾。尽管尚未满分,但深圳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王卫说。
于是,在深圳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华为、腾讯、比亚迪……
改革没有终点。2018年2月,《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出台,这是深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标国际一流,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来营造更加优良营商环境的一次大胆尝试。
王卫说:“对于未来,我们要有足够的想象力。”
土巴兔王国彬、瀚海基因贺建奎:坚持不懈发力创新
什么是深圳?新一代企业家的回答是:创新。
时光穿梭,岁月变幻。当历史跨入新世纪,创业的土壤、成本,企业的机遇、方向已迥异于改革开放初期。
2008年,26岁的江西小伙王国彬在深圳设立互联网家装对接平台土巴兔;2012年,1984年出生的南方科技大学海归教授贺建奎创立瀚海基因。
2012年,刚刚创立的瀚海基因要研发第三代基因测序仪,遭遇资本的冷遇;而事业初现前景的土巴兔,因创新推出用户满意才收款的“装修保”做法,打破业界老规矩,遭到几乎所有合作家装企业集体抵制。
是深圳对创新的全力支持成就了两位“80后”创业者。在职能部门协调帮助下,一些公司同意继续合作,风波得以慢慢平息;贺建奎从财政获得了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撬动风险投资,踏上了追梦的道路。
2017年,土巴兔已在全国开通256个城市分站,平台上汇聚8万多家正规装修公司、100万名专业室内设计师,入选科技部火炬中心评选的独角兽企业。
同年,瀚海基因宣布打破国外对关键技术的垄断,推出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GenoCare。次年,宣布完成2亿多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刚刚进入新世纪,深圳就提出经济发展转型。从布局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培育生命健康、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深圳始终坚持以转型应对危机,以新理念引领发展。
与此同时,深圳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步伐。从2010年开始,陆续推出“孔雀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81条”等系列措施,每年投入巨资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如今,深圳的发展已由“速度”转向“质量”和“标准”,GDP达2.24万亿元,体量已与香港相当。
面对未来,新时代的深圳提出改革开放再出发,努力在新征程勇当尖兵。
“随着创新驱动的深入推进,中国已经站在了新一轮科技突破的起点上。”贺建奎深有感触。
王国彬说,我希望将来能以科技改变整个行业的生态。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深圳 改革开放 企业 骆锦 锦星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