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中西医融和创新,疼痛科会不断向前发展

———写在中国增设疼痛科12周年来临之际

2018年05月30日 09:42 | 作者:崔建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2年前,我国在创建发展中国医学的进程中,在临床医学架构内新增设了一个一级临床科目———疼痛科,从此,结束了“疼痛科科治·科科难诊治”的尴尬局面,开启了“疼痛有科治·疼痛专人治”的历史新篇章。中国有了疼痛科,对中国的医学界甚至世界医学拓展学科门类提供了创新经验。

疼痛科从设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2个春秋,从无到有进入了新时代。当下,中国应该建立融中西医学精髓、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疼痛医学,并在其架构内做强疼痛科,以其科学性、实用性、引领性的特质为全民健康服务。

中国临床疼痛医学和疼痛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中国疼痛医学创新发展的新长征,“中西结合”应是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在践行中西医结合的工作中,各种正、反方面的经验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均有值得汲取的价值,在方法论层面上可视其为“综合集成医学”

韩济生院士的“针刺镇痛化学原理”研究成果,就是基于坚实的系统论科学理论,跨学科、跨领域、综合集成的产物,是颇具引领价值的创新经验。当前,这种“中西融通·返本出新”的创新经验,已经落地开花。

在临床疼痛领域,北京综合医学研究院有一个小团队,他们践行中西结合工作已近10年,他们将中西医学的精髓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在实践方面,用黄帝内经理论去分析和诠释,从病患机体收集各种计量资料的同时,导引先进的没有损毁没有并发症、后遗症的高新科学技术,并个体化的用于临床实践,收获了治未病(痛)、调已病(痛)、促康复、保健康的结论,具有“中西融通·返本出新”特质的颠覆性创新成果,对创建中国特色的临床疼痛医学和疼痛科、对创新中国医学均具借鉴意义。

在上述两个创新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多年从事临床麻醉·疼痛医教研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对学术西医界定的“疼痛是组织(或尚未查到的)损伤引发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及2016年《Pain》杂志刊出的新说:“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包括了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成分的痛苦体验”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都是把重点放在“损伤”局部的“损伤致痛”说,完全忽视了“疼痛”是发生在有意识、有思维能力、受环境影响、人的机体这一极其关键的基础上,故而,这“损伤致痛”说就欠完整、不全面、欠科学、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变换一个角度去看“疼痛”,就会有新的发现。从认识论层面去看,人,是由诸多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组成的开放系统,平素各系统间是和谐共存的,即“健康态”,若系统间这种和谐共存的“健康态”出现了系统(功能或结构)失衡,还没有达到“主观映显”的程度,那就是“未病”状态;若已达到“主观映显”的程度,就是“已病”状态,若这种失衡状态获得了新的“动态平衡”,那就是恢复、重新获得了“健康态”的生活质量。依此,本人基于坚实的系统论科学原理,又在长期、大量的临床检验的基础上,赋予“疼痛”以崭新的诠释:“疼痛是发生在有思维能力、受环境影响、人、机体内系统(器官、组织)失衡的主观映显”。

(本文作者系中国医科大学疼痛科教授、北京综合医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中西医融和 创新 疼痛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