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河南的哥横跨千里回乡收麦:有田有粮外出不慌
河南的哥横跨千里回乡收麦:有田有粮外出不慌(图)

中新网周口6月4日电(记者 韩章云)从福建厦门到河南西华县,地图上的距离是一千三百多公里,尽管横跨大半个中国,却丝毫阻挡不住62岁的哥闫新来回乡收麦的脚步。
又到一年麦熟时节,故土难舍,麦香绵长,一波波在外奔波的河南人,如候鸟一般从天南地北回归中原大地。在他们心里,外面的生活再舒适,也比不上家乡麦收时节新面蒸出来的手工馒头香。

6月3日,河南西华县的天气晴好,室外最高温度达到32摄氏度,这是收麦最理想的时节。一大早,闫新来就和同村村民、亦是同行的樊军亭、陈伟一起到田间地头,为当天收麦做准备。
闫新来的家在河南西华县艾岗乡潘南村,艾岗乡全乡人口4.3万人,仅在全国各地从事出租车行业的就有8900余人。
在厦门开出租车20年,闫新来和妻子、孩子们也已经成为新厦门人。然而对于家乡的土地,闫新来有着怎么也不能割舍的眷念。麦子熟了,家里的13亩地让闫新来宁愿舍弃几千元的工资,也要回家亲自收麦。
收割机轰隆隆地开进地里,走上两趟,脱壳的麦粒就如流水一样泻进一旁准备就绪的拖拉机里,金灿灿的麦粒映着闫新来黝黑的脸庞,格外明亮。
摸着新收的麦子,闫新来向记者算了笔账,一亩地按1000斤小麦算,一斤小麦收购价1.15元,闫新来家里的13亩地麦子的卖粮钱也不过是他在厦门开出租车一个多月的工资。可是

“我们回家收麦不是为了钱,这是一个仪式,我没忘记我的故土,我牵挂着这里的一切。”43岁的陈伟在苏州做的哥,在他看来,家乡有父母、有土地、有粮食,在外打拼的他心里才踏实、不慌张。
“过年有的时候忙,我可能不回来,但是麦收是一定要回家乡的。能吃上一口自家地里的麦子蒸出来的手工馒头,那是多大的福气啊。”看着丰收在望的麦田,在厦门开出租车的樊军亭尤为感慨,作为在外的河南人,他最怀念的就是家乡的胡辣汤、水煎包,还有母亲亲手做的馒头,“都是家的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
眼下,中原大地一片金黄,麦收时节,也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候。对于那些缺劳动力的家庭,河南西华县艾岗乡党支部书记何付杰介绍说,各村都成立了帮扶工作队,只要有需要,村里会帮助联系机械、甚至将收好的麦子送上门。
如今,农业机械化让麦收变得高效、快捷。从6月1日普遍开镰,河南西华全县的麦收工作也将在十天左右的时间结束。然而,家乡的一片麦田,仍牵动着不少游子的心。
“实在回不来的老乡请放心,家里我们会帮忙照顾好,就希望你们在外面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有空了常回家看看。”通过记者的镜头,何付杰代表家乡人对外出务工的老乡送上最朴实的叮嘱。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河南 收麦 的哥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