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夏收到 中国开镰了!
下田,开镰!
进入6月份,中国多地小麦产区开启收割模式。农民常说,“夏收就是龙口夺食”。即便烈日滚滚,也挡不住乡亲们丰收的喜悦。
过去,田间故事靠人们口口相传。如今,吆喝声和农机轰鸣声以视频与文字的形式进入人们的“朋友圈”,收割的情况通过“扫一扫”就能即时获取……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正在新技术带动下,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机械化作战
确保颗粒归仓
机械化作业,正在改变收获的方式。
6月初,在山西运城,村民李战胜正在给小麦装车。尽管前期受到冻害影响,但今年的亩产量依然接近450斤。今年,他所在的环池村小麦比其他地方早成熟15天左右。面对收割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当地村委会与其他村采取“互助”模式,从外村紧急调配联合收割机参与抢收。
陕西关中地区新寨村的老朱过去被村民们称为“把子”,收起麦子来手脚麻利。面对联合收割机,这位经验丰富的农人无奈地笑着说,自己年轻时一天能收割3亩多。现在,收割机只需10来分钟就能收完1亩地。
在小麦产量占全国1/4的河南,近百万台机器已蓄势待发。为确保操作安全,省农机局与交通厅联合印发了8万多张作业证并发放给农机手。负责人介绍称,今年全省预计投入联合收割机18万台以上,播种机械近100万台。届时,小麦机收率将保持在98%上下。
信息化覆盖
为夏收保驾护航
今年,河南省许昌市2400台收割机都安装上了“计步器”。这些配备了“智慧农机”测亩计产终端的设备,通过互联网技术和GPS定位系统,能够在作业的同时对亩产等进行智能化测量,减少了后续需由人工测量完成的工作。当地还推出了“滴滴农机”手机APP,农户想用收割机,就像在城里叫出租车一样方便。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如今,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正在通过APP应用软件、社交媒体推送等信息化手段为夏收保驾护航。
在安徽阜阳,当地组织成立了20个专家技术指导组,对与夏收产量密切相关的各项关键技术任务进行认真研究,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农民推送信息。目前与农机和收割市场有关的信息已有近万条。微博上,“阜阳发布”官方微博还发起了“阜阳·三夏进行时”讨论话题,为百姓带来一手快讯。
不光要为收割保驾护航,各地还想方设法帮农民将麦子卖出去。在江苏盐城,通过下载“满意苏粮”APP,农民们可以在线找到合适买家,不出家门便能将麦子售出,降低了储存成本和滞销风险。
大数据思维
从粗放到精准
在各小麦主产区,如今正是麦浪滚滚、田野金黄的时候,大型收割机穿梭其间。但这样的场景,每年持续时间越来越短。
“以前麦收要持续一个多月,现在十来天就能完成,多亏了农机帮忙,一天能收割小麦上百亩。这10多亩小麦根本不够它‘吃’的。”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后商村的麦田里,农机手曹小国对自家的“雷沃谷神”联合收割机赞不绝口。
与传统的联合收割机不同,新型智能收割机上装有“金匣子”,不同的部件上安有几十个传感器,不仅可以实时记录收割机的运行时间、收割量、小麦含水量等数据,给农机手提供作业参考,还把数据回传至雷沃信息服务中心,汇聚成麦收大数据,进一步指导麦收的开展。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夏收从“靠经验”走向“靠数据”,农民们也从“看天吃饭”转向了“尽在掌握”。
除此之外,麦收的进度与质量,与晴雨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服务对农民增产增收至关重要。中央气象台官方APP首次增加了夏收夏种专题服务栏目,并每周制作两期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以网络、短信、报纸、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为公众提供信息。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夏收 小麦 收割 农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