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高福委员:让世界共享中国健康方案
H5N1、SARS、H7N9、MARS……近年来,各种新生突发病原接踵而至。作为传染病领域的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以及他的课题组也忙得不可开交。
高福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重要病毒的病原,尤其是病毒突破种间屏障跨种传播的机制,即分析新生突发病原是怎么从感染一个物种跨到感染另一个物种。
“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解答what(病毒是什么)的问题,我的课题组是解答why(为什么感染)和how(如何感染)的问题。”高福说他的团队的研究都是基础研究,但基础研究的积累可以帮助指导疾病的预防控制。因为在回答了how和why的问题之后,接下来的预防控制就好办了。
作为“海归”科学家,高福也在回国之后的14年历程中,利用团队的基础研究指导了多起重大传染病的科学防控。

图为高福(图1右一)参加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医疗队工作场景。

图2中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
祖国能够提供更好的发展舞台
2004年3月11日,对高福而言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结束了13年游学生涯只身回国,并以“海归”科学家的身份加盟中国科学院,担任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在新的工作岗位,高福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
对于自己的“海归”身份,高福并没有特别的情结。许多人常常对“海归”科学家有一种特有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是“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带着一腔爱国热情,毅然回到祖国”,高福并不这样认为。
“回国,是因为祖国能够为我的事业提供更好的发展舞台,让我能够在这个舞台上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关于回国原因,高福的答案与很多科学家不太一样。
高福的理想,是做科学研究。这是在他还年幼时,就已经树立的理想。
“其实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怀有一份‘科学理想’,我也不例外。”高福并不认为自己执着于理想有什么特殊,甚至于认为这样的执着,是一个时代的人的共性。
正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经济特区则需我们永远铭记一样,这一年,高福也进入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期,参加高考。
命运并非一直垂青有梦想的人。高福的高考,与第一志愿失之交臂。最终,他被并不感兴趣的山西农业大学一个专业录取。虽然心有不甘,高福也没有放弃这样的读书机会,因为跟没有念过多少书的父辈相比,读大学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但高福并不想服从命运安排,而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决定改投传染病学专业。这样的规划,需要他在完成本专业学业的前提下,挤出时间学习英语、传染病学和微生物学。
对高福来说,最大的难关并不是跨专业,而是18岁之前就没有接触过的英语。为了学好英语,1980年,高福借钱花180元购买了一台录音机。
“因为家境一般,这台录音机对我而言可谓‘天价’。那个年代我一件衬衫需要白天穿晚上洗,然后第二天再穿,但购买录音机时我并没有犹豫。”对梦想的执着,也让高福的选择变得果敢。
大学毕业后,高福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也就此将职业理想真正与传染病学结合起来。
读书、留校任教、搞科研,成为之后几年高福的主要人生轨迹。这轨迹在高福30岁那年,再次发生了新的转折。为了更好地学习国际上有关传染病学研究的理念和方法,高福分别赴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和工作。这种游学经历,一去就是13年。
“出国留学,是为了在专业上能有更好建树。回国,则是因为近几十年来我们国家所取得的发展成就,能够为我提供更加广阔的事业发展舞台。”高福坦言,在他所从事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领域,中科院的硬件比国外要好。并且,在他回国担任所长时,中科院还为他配备了很强的科研团队,这让他在国外十几年积累的科研理念、思考和抱负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与实践。
科学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在学生们的心目中,高福是“‘超高产’院士”。
因为,如今的高福,已经在《科学》、《自然》、《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五大顶级学术期刊上取得了“大满贯”。这样的收获在科学家中,可谓凤毛麟角。
与学术成果“大满贯”相应的,则是多年来高福所带领的研究组取得了多项世界性突破,并代表了这一领域世界研究成果的最高水平。比如,高福团队最早系统性揭示了包括H5N1、H7N9、甲型流感及新型蝙蝠流感在内的不同亚型流感病毒,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和耐药机制。
时光回溯至2013年。突如其来的H7N9疫情,让传染病学领域的科学家们迅速进入“战时”工作状态。面对疫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快速组建了联合攻关团队,时任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的高福便带领团队投身到H7N9病毒分子机制的研究中。
“实际上,当时国家并没有限定我们出研究成果的时间,但我们根据经验积累尽力做好时间安排,并夜以继日地工作。因为,我们要争分夺秒地和病毒抢时间,尽早破译病毒的传播机制,以防范其发生大规模的流行。”高福介绍。
这项研究最终领先美国、英国、荷兰等国的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交出了一份举足轻重的“文章”。在文章中,高福团队不仅从宏观生态学解答了病毒的来源,也就是溯源研究,最后定位于活禽市场;还从分子水平解答了H7N9病毒能感染人的原因,从而为人类预防、控制甚至攻克传染病毒奠定基础。
对于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研究,高福团队也同样让世界瞩目。
2015年,韩国暴发MERS,引起全球高度关注。作为韩国的邻国,中国也是受MERS疫情影响的国家之一,并有一名在韩国发病的病人来到了中国。
“我常常把MERS叫做‘SARS的弟弟或者妹妹’,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这种病毒的危害力。但MERS并没有像SARS一样在我国兴风作浪,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疾控能力和疾控体系在SARS之后得到充分完善和加强,因此我们迅速找到了这位病人并将其隔离起来,控制了疫情在我国传播的可能性。”高福向记者介绍。
事实上,早在2012年9月,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首次在沙特被发现后,高福就已经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相关研究,并阐明了MERS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机制。2015年,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株人源化的中和抗体,该抗体无论在MERS病毒感染前和感染后使用,都能有效清除小鼠体内病毒,因此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MERS的候选药物。
对于这些研究成果的获得,高福并不意外。恰恰相反,追求世界性突破是他的团队开展科研的重要原则。因为在高福看来,技术求同,科学求异,科学研究只有寻求领域内可以引领世界的突破点,才有意义。
“其实,科研贵在‘顶天立地’。顶天,就是研究世界上最关键的、最难回答的科学问题。立地,就是要解决国民经济主战场需要的问题,要让科研成果用之于民、惠之于民。”高福庆幸自己选择了回国,因为在国外,他可能只能成为一个小领域的专家。但在中国,他却可以做一些顶天立地的事。
回望回国后的科研突破,高福直言,是时代赋予了他更大的舞台。他还表示,科学家能够收获一份“顶天立地”的事业,已经是国家和社会给予的最珍贵嘉奖。
让中国健康方案惠及世界
“传染病无国界,病毒旅行也不需要签证。”这是高福常常挂在嘴边儿的话。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打了一个喷嚏,多伦多救护车满街跑’。说的就是香港人打了一个喷嚏,多伦多老太太乘飞机回国,第二天多伦多就出现SARS疫情了。MERS疫情传播同样如此。”高福感慨道。
也正是因为传染病在世界各国都可能横行霸道,对于传染病领域的科学家而言,常常需要在疫情暴发时,冲在第一线。哪怕这疫情,并非发生在自己的祖国。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高福主动请缨参加第一批援塞医疗队,带领中国疾控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奔赴塞拉利昂。
中国医疗队抵达时,正值埃博拉攻势最为凶猛、感染人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加的时期。当时,塞拉利昂政府正在组织人手对感染者进行挨家挨户的排查,他们急需国际援助。
就在中国医疗队抵达的同时,由于担心感染,美欧和日本的援助组织正在撤走大批医务人员及志愿者。中国医疗队此行,也因此多了些壮烈的意味。特别是当医疗队员看到天空中随处盘旋的埃博拉宿主果蝠,以及因感染埃博拉倒在路边水坑的居民时,心情凝重复杂。
埃博拉是生物安全等级为最高级别四级的病毒。因此,对埃博拉的检测试验重要又需要格外谨慎。这是因为,如果把一个正常人当成埃博拉患者,那他就被推向死亡的深渊,如果把一个埃博拉患者错当成正常人,一旦他回家,就会把致命的疫情传染给身边的人;另一方面,队员们处理样本的时候,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玻璃残渣刺破手套,造成感染。
“可我们来不及恐惧。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时,传染病领域的专家们总是第一时间奔赴一线与病毒战斗,这是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然。”高福说。
2014年11月,中国首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在工作了两个多月之后,出色完成了任务:完成了170余人的基因测序,21位医务人员实现了“零感染”、患者“零交叉感染”的目标。
中国医疗队的工作也收获了极高的国际评价。时任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不止在一个场合赞扬过中国的援助和中国队员们忘我的工作精神。中国人的友善和敬业,也给其他国家的医疗工作者以及当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全球化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世界需要共建健康命运共同体。因此传染病暴发也不再是一地一国之事,所以中国援助塞拉利昂,不仅仅是担负起一个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更是将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关口前移。”高福这样评价这次对外医疗援助。
“其实,公共卫生服务曾经是中国的短板。这也是我国在SARS事件时防控不力的重要原因。但是SARS事件让我们警醒,随后的工作是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飞速发展;埃博拉事件,则让公众看到中国的公共卫生走向了世界。实际上,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发生的许多公共卫生事件,都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声音,都有中国医疗队实施国际援助的声音。所以说,我们在国际公共卫生事件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现在,我们也正在帮助非洲建立非洲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继续贡献中国方案。”未来,对于世界各国继续共享中国的健康方案,高福也充满信心。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中国健康方案 政协委员 中科院院士 高福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