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民盟李成贵:建设有文化的新农村
建设有文化的新农村
□李成贵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亿万农民充满了憧憬。振兴乡村,需要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综合解决方案。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繁荣农村文化。农村不一定需要繁华,但一定需要文化。
我国农村中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许多美好甚至神圣的价值是可以超越历史的。在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中,首先要充分挖掘这些价值,将其最大限度地融入乡村振兴中,使之在新时代的文明框架里、在现代和传统的交融中,吐出新的芳华。为此建议:
一是保护古村落。古村落蕴涵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哲理。它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底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存档,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魅力,须带着敬畏之心加以规划保护,让它成为文化遗产而传承万世,慰藉子孙后代的乡愁。
二是建设新村庄。40年来,伴随着城镇化狂飙突进,一些地方出现了村庄空心化的现象,堵窗封门随处可见,“外面像个村,进去不是村,老屋没人住,院荒杂草生”,缺乏人气和生机。可以说,农村文化发生了断裂甚至退行,与城市的繁华激荡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随着更多青年主动进城和老人自然离世,此种现象还有加剧之势。一些村庄人丁凋零,族群关系和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乡村振兴自然也无法有效实现。因此,在保护好古村落的同时,有必要科学规划撤村并点工作,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是培育新农民。振兴乡村需要启民智、修民德、端民行,消除农民身上的消极和落后因素;培训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帮助农民融入现代技术市场体系,让农民共享时代荣光。这中间,要特别弘扬农民的传统美德。农民质朴无华,厚重笃实,千百年来,他们像牛一样勤劳,像土地一样敦厚,一代一代生生不息,这些无疑都是人类精神世界中厚重而珍贵的品质,是我们这个纷扰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
四是重塑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曾经是农村亮丽的文化风景。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乡贤起到了很好的凝聚和润滑作用,对自治体系顺畅运行提供了低成本的内部机制,是农村德治的关键主体。遗憾的是,乡贤文化至今只有余韵遗绪。重建乡贤文化,今日已经提上了日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不亦乐乎?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亦自在乎?把人生积淀的经验、智慧、资源奉还故土,带领乡亲发展,不亦高尚乎?
五是涤荡农村的丑陋文化。现在,农村中赌博现象蔓延,一些农村“四个月种田,二个月过年,六个月耍钱”,过年也是“耍钱”。一些农村嫁闺女要高价彩礼,比如有些农村彩礼要“万紫千红”(紫色5元的1万张,红色百元的一千张,就是15万元),或者要3斤重的百元钞票(大约12万元),这是很坏的风气。一些农村,黑恶势力为非作歹,欺凌弱民,成了毒瘤。对诸如此类的丑恶现象,须加以遏制清除。
六是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农村文化建构中,外来客体的判断是不能代替当事主体的自我选择的,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活农村的内部力量,引导和激励农民释放文化正能量。让农民从看不见到出现,从出现到给意见,从给意见到有主见,从有主见到理性地集体参与文化建构行动。
长河明月,关山几度。新时代,我们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带着进步的眼光,来看待审视农村传统文化,需要承认时代的变化,明确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为主体的文明形态中农村文化的合理存在方式,不可偏狭保守,更不能搞文化虚无主义,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道德经》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人类社会的美好价值,需要我们坚守和呵护。
(作者系民盟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农村 文化 农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