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安吉白茶奔向扶贫一线——浙江黄杜村农民党员先富帮后富向贫困地区捐赠“扶贫苗”
新华社杭州7月14日电题:安吉白茶奔向扶贫一线——浙江黄杜村农民党员先富帮后富向贫困地区捐赠“扶贫苗”
新华社记者方问禹、唐弢、张玉洁、萧永航
错落有致的农家别墅,整洁蜿蜒的乡间小路,生机勃发的茶园苗圃,温和富足的田间农民……行走在浙江安吉县黄杜村,仿佛置身一幅典型的江南农耕图。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20多年来,黄杜村党员带领群众不懈奋斗种植安吉白茶,蹚出了一条以茶富农、以茶兴业的脱贫致富道路。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先富起来的黄杜村饮水思源、为党分忧,正培育1500万株安吉白茶“扶贫苗”,送往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役一线。
今年4月,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一份承诺:向贫困地区捐赠1500万株“扶贫苗”
午后烈日当空,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候。黄杜村的村民们趁着高温来到苗圃,挑最壮实的苗,扦插入土,盖上遮阳网,每天定期浇水。村民李粉英说,各个环节一丝不苟,才能育出最好的安吉白茶苗。
这批茶苗有些特殊:它是精选的“白叶一号”,安吉白茶里最优质的品种;它更是全村党员群众的一份心意、一份承诺:它们将被送往千里之外的脱贫攻坚一线。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黄杜村农民党员的这一番举动获得总书记充分肯定。几个月来,黄杜村党员群众立即行动起来,保质保量培育“扶贫苗”。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方面经过几个月调研,确定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受捐对象。受捐4县均为国家贫困县和省定深度贫困县,受捐群众都是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近日,黄杜村农民党员向西部地区贫困村捐赠白茶苗举行签约仪式。根据协议,黄杜村村民将“白叶一号”白茶苗,捐赠给以上34个贫困村栽种,实施种植指导和茶叶包销,通过土地流转、茶苗折股、生产务工等方式,预计带动1862户58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党的政策好嘞,送来白茶苗喽喂,总书记等咱们嘞,脱贫奔小康喽喂”……获赠安吉白茶“扶贫苗”,让距离安吉县1700多公里的四川省青川县瓦砾乡柳河村热闹了起来。
9日一大早,柳河村230多名村民扛起锄头带上锹,在催人奋进的“薅草锣鼓”号子声中,开始了紧张的劳作:平整土地,锄草去杂,将裸露的旱地整理成一块块梯田。获赠的安吉白茶苗将在这里安家,带动青川茶叶升级换代。
茶叶种植大户唐述刚激动地说,要和村里贫困户一道,把“扶贫苗”做出名堂,不辜负总书记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心关怀。
位于武陵山脉中腹、人口仅14万的湖南省古丈县,“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古丈县默戎镇的新窝村、夯娄村、翁草村,将接种安吉白茶苗150万株,新扩茶园面积500亩。
茶叶是古丈县脱贫攻坚的关键产业。古丈县常务副县长胡丕宇说,颇具知名度和市场价值的“安吉白茶”,将为产业扶贫带来强劲推力,目前县里已整合1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新扩茶园的水、电、机耕道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山区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有两个乡镇接种“白叶一号”茶苗,共计实施2000亩茶园,覆盖10个村862户贫困户。普安县白沙乡卡塘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海波说,当地正在制定规划,确保白茶产业发展与贫困户之间100%的利益联结。
党员探路:“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青山绿水、农家别墅、茶园苗圃、现代农民……黄杜村如今的美好生活,得来并不容易。回忆20多年前,村民们感知最深的词,是“贫困”。
村民宋昌美记忆深刻。20世纪90年代初,她创业要贷款,但银行的人说:“在你们黄杜村,没有一间房子符合抵押条件”。一气之下,她带着一股子闯劲外出打工。
“黄杜村山多地少,1997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在黄杜村当了近2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老支书”盛阿林说,当年村干部想过很多招,先后带领村民种辣椒、板栗、杨梅、菊花,但都没有实现“富起来”的愿望。
宋昌美带着孩子离开安吉打工,一走就是4年。然而就在那几年,黄杜村的改变悄然发生。
1990年,黄杜村党员盛振乾带头,在自家地里试种了0.1亩白茶,没想到试种成功。到1994年,盛振乾已经推广种植了10亩白茶,开始赚钱了。
盛振乾的经历,触动了时任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的盛阿林,他隐约觉得“这片叶子”能将黄杜村带出贫困的泥沼。
然而最初的动员并不顺利。因为白茶属于珍稀茶,虽然经济价值可观,但种植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失败概率高。动员一圈下来,并没有多少村民感兴趣、有信心。“当时的黄杜村人实在太穷,穷得什么都怕!”盛阿林感慨万分。
盛阿林只能自己带头种。白天,他上山种茶;晚上,他到村民家里讲利弊。
1997年,盛阿林四处借款开发,好不容易盘整出百亩茶园,白茶苗全部种好了,可又赶上持续干旱。那些天,他和村里几名党员坚持从几公里外拉水浇苗。百亩茶苗浇完水,盛阿林也累倒在了回家的路上。“老支书”的执拗,村民们尽管不理解,但也看在眼里。
努力有了回报。茶树茁壮成长,白茶打开销路,黄杜村一些“胆大”的村民开始跨入垦山种茶的行列。1998年,全村村民筹集资金近200万元,种植白茶近7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白茶专业村。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盛阿林说,黄杜村一直专注发展白茶产业,坚定探索以茶富农、以茶兴业的脱贫致富路子。2003年至今,黄杜村白茶的种植面积从5000余亩扩大到1.2万亩,年产值达到1.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6000元,村里家家户户都在从事和安吉白茶相关的产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白茶第一村”。
带着打工挣来的10万元,宋昌美1997年回到村里,从承包10亩荒山地开始创业,种茶、炒茶、卖茶。一路下来,她从一名两手空空的农家妇女,变成安吉白茶的领军人物,创立了“溪龙仙子”品牌。她还是安吉县溪龙乡女子茶叶合作社社长,带领110多名妇女发展白茶创业。
为党分忧:安吉白茶奔向扶贫一线
浙江安吉县全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县山坡田地上,除了连绵竹林,便是垄垄白茶田。
2017年,安吉县白茶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总产量1860吨、总产值24.74亿元,带动种植户达15800余户,产业链从业人员19.8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黄杜村富裕了,安吉富裕了,但人不能忘本,致富不能忘党恩。”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在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上,有党员回忆黄杜村脱贫致富的历程,提出要饮水思源、为党分忧,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应有的力量。
20名与会党员一拍即合。他们决定给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在脱贫攻坚战役的决胜期,作为党员、作为先富者,我们有责任为党的伟大事业、为贫困地区的兄弟姐妹贡献力量。”宋昌美说。
饮水思源、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不仅是老一代茶农的心声,也是青年党员的价值追求。
“我从小看着老支书带领村民们奋斗,把荒山变成茶山,也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人生轨迹。”青年党员、回乡创业的“茶二代”贾伟,召集青年种植能手、组建技术指导小组,通过网络远程指导受捐农户种植“白叶一号”茶苗。他说,希望这些行动能让更多农村因茶而富,更多农村孩子就此改变命运。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问题专家顾益康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贫困户找到合适项目、指一条敞亮的产业路子,扶贫工作才能扶贫又扶志,期待安吉白茶能为扶贫工作探索出又一条长效模式。
捐得准、种得活、长得壮、产出高、销路好,全方位辅导种植、茶园管理、采摘加工等技术,确保白茶产值、质量。盛阿伟说,黄杜村捐赠1500万株“扶贫苗”,不只是一场仪式,更是一个长期的扶贫行动。(参与记者:汪军)(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白茶 黄杜 杜村 党员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