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银线舞天山 织密新疆电网全覆盖
在新疆大地,从茫茫草原到大漠长河,一条条银线穿越天山南北,点亮万家灯火。新延伸的配电线路打通乡村发展的“任督二脉”、“疆电外送”让新疆能源多了条“走出去”的大道、电费收缴方式越来越智能化和便民化……当夜幕降临,发光的城乡讲述的正是新疆电力发展的故事。
“这些年,我们努力让‘电力’更好地为民服务,为新疆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7月7日,新疆送变电有限公司运检班班长申红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运检工人正在进行带电作业前的准备。(图片由申红新提供)
农网改造为脱贫攻坚开道
7月6日,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阿热勒镇皮亚其村村民吐尔洪·艾买提家的小院里,粉碎机和磨面机正“隆隆”运作着,看着眼前这些忙个不停的“致富机器”,曾经是贫困户的吐尔洪感慨道:“这电啊,可为我脱贫帮了大忙。”
如今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电,在吐尔洪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电可是个奢侈品。“那时,整个乡镇只有一个小型发电站。”吐尔洪回忆,生活照明靠的是蜡烛、油灯,农业生产用的是人力和畜力。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220伏电压陆续走进“无电村”。
“通了电,就给村民通了条‘脱贫路’。”说起通电后的改变,吐尔洪语气仍有些激动,“家里小型电器多了,生活用电都得到了保障。”
对于村民来说,有了电,就有了“脱贫”的希望。“明明亮亮”“红红火火”的日子是从1998年农网改造开始的。那年,国家大规模实施“两改一同价”工程,通过电网建设改造,提高了用电水平与供电可靠性,降低了电能损耗,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降低了农村用电负担。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乡村民杨学仁也终于圆了自己的创业梦。2002年,他贷款开办农机制造厂,在提出用电申请的第二天,供电所技术人员就把动力电接进了厂房。
现在,杨学仁农机制造厂年产值超过100万元,生产的“学仁牌”多用途粉碎机不仅畅销伊犁,还进入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等周边国家的市场。
杨学仁说:“是电力部门帮我圆了创业梦。”
吐尔洪和杨学仁的故事只是成千上万受益农牧民的一个缩影。
2001年,通过四年大规模农网改造,75座110千伏变电站、422座35千伏变电站、51808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60974千米低压线路先后出现在天山南北,全疆45个“无电乡”、149个“无电村”、3.2万户农牧民结束了无电历史。
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又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并提前半年于2017年6月完成了1594眼机井通电任务,受益人口达333.8万人。完成农田电气化改造156.32万亩,实现全疆农民增收18.76亿元,人均增收562元。
未改造前,农牧民户均用电负荷1.5个千瓦,可以满足每户家用5盏灯、冰箱、电视等电器同时使用;改造升级后,农牧民户均用电负荷大于10千瓦,能够满足100平米以上电采暖替代煤薪能源采暖,除正常使用冰箱、电视、电脑和电炊具外,还可同时满足家庭开办小加工作坊,户用电供给能力提高约7倍。
电力发展为百姓带来的“幸福感”不止停留在乡村,在乌鲁木齐市,市民钟杰看着这座一到夜晚便更加“耀眼”的城市说:“以前哪有这么美丽,能保障‘人’的需求就很满足了。你看现在,在为民服务的同时,电力也改变了城市的‘样貌’,她是那样美丽、年轻、充满活力……”

申红新拿着望远镜正在检查线路。(图片由申红新提供)
256千米到8992千米 220千伏到±800千伏
临近21时,申红新和徒弟阿不都米吉提·斯热吉艾合买提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在返回驻地途中,看着眼前一根根矗立的电线杆,申红新的思绪又飞到2000年2月25日。那天,新疆送变电有限公司开创了新业务--输电线路运行维护。
“2000年,公司的运维基地在鄯善县,当时我们运维220千伏楼兰-哈密输电线路,线路全长255.9公里。”申红新说。
对220千伏楼兰-哈密输电线路进行运行维护后不久,运检工人便发现线路有一颗螺栓缺开口销。要消除隐患,就得进行维修,可因为一颗螺栓就让整条线路断电,显然不是最优解决方案。
为了能在不耽误送电工作的同时解决线路问题,新疆送变电公司第一次尝试带电作业。
“带电作业简单来说,就是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对线路发现的故障隐患进行排查、维修。”申红新说,“带电作业既保障了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又能保障输送电力的效益。”
经过18年的时间,新疆送变电有限公司在全疆750千伏输电线路沿线建有运维站17个,运维的输电线路电压等级包括220千伏、500千伏、750千伏、±800千伏,运维里程也从255.9公里增长到8992公里。
在申红新的记忆中,有几个关键时间点见证着新疆电力的进步发展:
1977年,新疆第一个110千伏供电环网在乌鲁木齐问世;1986年,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新疆电网首个110千伏环网成功升级为220千伏;2001年6月,新疆主电网与巴州电网实现联网,首次送电过天山;2007年11月16日,新疆220千伏电网顺利实现联网。这个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起哈密,西至博州、伊犁,北到塔城、阿勒泰,南接喀什、和田,东西伸展约2000多公里、南北约3300多公里,覆盖地域约120万平方公里的电网,以“电网覆盖区域面积之最”创造了基尼斯世界纪录。
龙行千里,纵横西域。展开新疆电网地理接线示意图,“银色长龙”穿行天山南北。
从全疆亮起的第一盏电灯到实现“户户通电”,新疆电力不光点亮天山南北,甚至点亮了中原大地。
2014年1月27日,新疆首条“疆电外送”特高压±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2192千米的输电线路跨越了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6个省区。
“‘疆电外送’让新疆能源多了条走出去的大道。”申红新说,这也是新疆经济发展的支点。
向前!向前!发展!发展!
2018年3月29日11时,在距离乌鲁木齐300多公里处的昌吉准东工业园区内,随着N0008-N0009间最后两根长283米、重2400公斤的导线顺利展放,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新疆段全线贯通。
这是新疆实施“疆电外送”的第二条特高压输电工程,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向东中部地区送电约660亿千瓦时。

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员工向客户介绍“掌上电力”客户端交费方式。(图片由乌鲁木齐供电公司提供)
从挨家挨户收电费到指尖交费足不出户
“骑着自行车、拿着电费单,挨家挨户收电费……”这是许多上了年纪的电网收费员经历过的工作方式。
打开手机APP,动动手指就能为家中“充电”,这是如今许多乌鲁木齐市民最常用的交费方式。
2017年,乌鲁木齐电网售电量达到200.01亿千瓦时,电网最大负荷达到601.7万千瓦。售电量和电网最大负荷的飞速增长印证了乌鲁木齐电网由弱到强的跨越。自改革开放以来,乌鲁木齐市用电客户从不足2万户增长到123万余户,与之相随的,是电力交费方式的便捷化,贴心化。
“2006年以前,市民只能来营业厅交费,临近月末,交费市民的队伍会排很长……”这样的场景至今留在国家电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电费账务技术专责单杰的脑海中。
如何解决“交费难”?答案是:紧跟改革开放大潮,抓住时代机遇。
2006年,乌鲁木齐供电公司乘着“大数据”“互联网+”的东风,在自有营业厅基础上,与七大银行(包括工、农、建、商、招、交、中)和邮局八个代收费机构,合作实现电费委托代收业务。
“有了代收机构,市民交费就有了多种选择。”单杰说。
时代的车轮向前发展,便民服务也得跟上步伐。2008年3月,乌鲁木齐市首个民营代收费机构--新疆利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线。
“利安电超市对市民不算陌生,几乎每个小区或社区门口都有,这让老百姓交费省了不少事。”单杰介绍,“截至目前,供电公司共有营业厅、自助交费终端、第三方代收、移动收费车、手机APP、无线POS、微信支付七大类26种交费服务。”
单杰说:“我们现在正在推进远程无卡购电方式,市民通过自助交费终端,无需写卡,电就直接能进入电表。让市民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交电费,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新疆 电网 千伏 线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