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背后有多少问题待解?

2018年07月23日 15:50 | 作者:王甄言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因“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事件被收回《药品GMP证书》4天后,长春长生公司再因2017年10月27日被调查的“百白破疫苗效价不合格”事件被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罚款344万余元。处罚决定书的落款时间为2018年7月18日。澎湃新闻注意到,吉林省食药监局对整个“百白破疫苗效价不合格”事件调查共计耗时264天(近9个月)。(7月22日澎湃新闻)

从“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到“百白破疫苗效价不合格”,长春长生公司的疫苗问题彻底暴露。诡异的是,吉林省食药监局对长春长生的“百白破疫苗效价不合格”问题的调查耗时竟然长达264天(近9个月),并在“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问题被发现后下达处罚决定书,且对此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与解释,大量信息的缺失难免致使公众疑窦纵生。

通常而言,行政处罚有法定时间期限约束,否则,权力就会乱用为,并对被处罚对象造成损失。对于“问题疫苗”生产商来说,问题调查的时间拉得越长,业界形象越差,损失也越大,所以,被调查对象不会接受“马拉松”式问题调查。但是,长春长生接受却吉林省食药监局近9个月时间的调查,长春长生是怎么忍受过来的,双方有没有达成某种“协议”,十分值得怀疑。

可资佐证的是,山东省济南市某区食药监局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称,通常从立案到结案,即使有检验、行政复议等环节,也不会这么长时间,“一般2-3个月”。时隔近9个月才作出前述行政处罚,这“不正常”。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吉林省食药监局对长春长生的“不正常”行政处罚,背后是否有“隐情”,恐怕一言难尽。而且,公众如果怀疑“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事件与“不正常”处罚有关,监管部门又如何脱身?

疫苗质量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制造假疫苗、劣质疫苗、问题疫苗,无异于谋财害命。监管部门作为“吹哨人”,恪尽职守,严把疫苗质量关,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负责,这个责任和意义有多重大,无需多言。可是长春长生疫苗出问题之后,“吹哨人”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调查耗时之长,连业内人士都觉得“不正常”,那么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亟待启动对监督再监督,给公众一个可信的交代。

长春长生疫苗出问题,监管部门对其作出处罚,以儆效尤,是不可或缺的行政管理需要。但是,问题当前,对公众而言更迫切希望知道的是缺德药厂生产了多少“问题疫苗”,销往哪里,有多少批“问题疫苗”已经被注射,涉及多少孩子和家庭,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补救等,不能有丝毫含糊。因为这些问题事关千千万万的孩子健康和家庭幸福,处理得越及时,危害程度越能降到最低,才能消除“疫苗恐慌”。但是,吉林省食药监局没有就此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令人遗憾、焦虑。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长春 长生 疫苗 背后 调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