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当库布其与黄河相遇 绿色奇迹让牧民重返昔日家园
【探秘库布其】当库布其与黄河相遇 绿色奇迹让牧民重返昔日家园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十多年前,因为条件艰苦,他们不得已搬离沙漠中的家。如今,他们逆向而行,回到家乡养起了牛,搭起了蒙古包,还开起了牧家乐。这一切都源于库布其沙漠的特殊治理方式——引入黄河凌水。

黄河水与库布其沙漠“相遇”后发生的绿色“奇迹”
搬离沙漠

乌兰纳日一家过去居住的房屋
牧民乌兰纳日记得很清楚,过去,沙漠里只生活着几户人家:爷爷家、姥爷家和自己家。想串门,就得做好走远路的准备。出行不是步行,就是骑骆驼,很不方便。
家里安装了风力发电机后通了电,才有了电视。“那时候,不能天天看电视,只能选择单号或者双号看。”乌兰纳日回忆。
兄弟姐妹六人上学也是异常艰难,作为家里的老大,乌兰纳日10多岁才踏进校门。
当地人开玩笑说,这里一年只刮一场风,从春天刮到冬天。草场受风沙肆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很多时候得到临近的农村去购买玉米秸秆喂牲口。草场质量不好,牛羊长的不理想,就很难卖出去。
不得已,乌兰纳日家搬到了几十公里以外的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
昔日家乡变“水乡”

昔日家乡大变样
搬到巴音温都尔嘎查以后,交通方便了,水电通了,有了耕地,但乌兰纳日发现,习惯放牧的他们,对种地并不擅长。
于是她们一家还是选择养羊,弟弟那仁满达胡一家则选择继续养牛,生活逐渐变好。 2014年,他们曾经居住的家乡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黄河从杭锦旗过境是249公里,每年要经历流凌封冻和开河流凌两个过程,凌汛期长达120天,凌汛期平均槽蓄水量在14亿立方米左右。在大量的水资源白白浪费的同时,比邻黄河的库布其沙漠却又因为没有充足的水资源支撑,湖泊萎缩,绿洲沙化,面临着生态保护的重重难题。
2013年,一份《杭锦旗库布其沙漠重点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决定引水治沙,变水害为水利: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形成水面,改善沙漠生态环境,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双赢目的。
从2016年至2018年,经过几次分凌,沙漠里形成了面积11.3平方公里的水面,36平方公里的保护湿地,沙水相连的生态自然格局形成。

乌兰纳日(中)、那仁满达胡(右)和宝德斯三姐弟在湖区旁拍照留念
引水后项目区周边水资源涵养量也同时增加,2016年项目区周边种植了14平方公里的树,成活率超过90%,如今已形成林地。
返回家乡 养“野牛”开牧家乐
项目区生态得到恢复后,乌兰纳日说,很难相信昔日的家乡也变得这么美。
家乡不仅变美了,原来的牧民们还成了生态恢复后的受益者。
牧民那仁满达胡开始发展“野牛”养殖。“野牛”即野化的、原生态生长的牛,2013年前以前,那仁满达胡养着200多头黄牛,受生态环境限制,规模无法扩大,养三年才能长到200多斤。如今,有了水的沙漠变成了好牧场,开春把牛放出去,等秋冬的时候收回来,就能长到300多斤,一头牛能多卖4000多元。
如今,那仁满达胡养了600多头牛,同时还帮姐姐乌兰纳日和弟弟代养着200多头。他在自己长大的地方,搭起了蒙古包,开起了牧家乐,因为这里不仅生态变好了,路也即将修通,到沙漠深处来玩的游客也多了起来。2017年,他家的年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今年,他计划再搭一座蒙古包外,把自己小时候居住过的老房子进行改造,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并计划发展螃蟹养殖。
编辑:秦云
关键词:库布其 黄河 绿色奇迹 牧民


11500年历史人类遗骸在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中被毁
香港渡海泳在维港举行
“棉海”丰收时
天津地铁5号线开通试运营
台铁恢复单线双向行车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法国
法国政府完成重组
湖北恩施:设施农业正忙秋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