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大变迁 见证大变迁
全国政协委员陈晓华:一个带着地气也带着勇气的名字
词汇,一个时代的晴雨表。从词语的变迁,可以管窥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人民生活以及社会心理。
“万元户”,改革开放初期,一个令人羡慕的称谓。它的勃兴,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开启之后以及此后实行的经济体制转型,带给整个国家百姓财富观的变化及由内心升腾的对致富的渴望。同时,从这一时代群像身上,透射出的果敢、坚毅、对美好生活靠奋斗而来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正是当下所需要的时代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说,“万元户”这一时代词汇,将被历史收藏。
陈晓华的一生,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相伴。
参与、沉浸、见证。今年,恰是他踏入农业领域的第40个年头。
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陈晓华是农业类高等院校恢复统招的第一届学生;
1982年,中国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陈晓华也是在这一年进入农业部工作,成为推行这一改革开展具体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此后,他又走上领导岗位,参与了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推行、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维护、拓展农民发展权,帮助和扶持农民勤劳致富的政策制定。
“我的人生,确实很简单。学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就干了一辈子。”
一年一半的时间,行走在乡土,呼吸着乡土的空气,眼观那里的人,脑中想的是如何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农民、农事、农村,成为陈晓华的人生脚注。
破晓
1978年夏,安徽遭遇大旱。望天望地,辛苦耕作了一季的农民,望不来一家人可以果腹的生活。一声叹息中,不得已,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十余户农民走出家门,讨饭为计。
“我就是丢了村支书的帽子,也要带着村民试试。我们不能就这么饿死。”时任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委会主任的严宏昌,不信天不信命,在村民家门口毅然守了两个月,终于凑齐了18户村民的手印。“回去和家人都不要说,就说村里分给各家的田地,种多少给记多少工分,咱们就悄悄干。”40年后,严宏昌回忆。
彼时的中国社会,靠个体力量去奋斗、走出贫穷的做法,自上而下,尚没形成共识。民众习惯了靠工分吃饭,对靠自我突围去勤劳致富,意识也尚未觉醒。
1978年的秋天,进入西南农业大学学习农业经济学的陈晓华,在大学围墙内,课堂上使用的教材,还是国家从苏联引进的一套建立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经济学教材。围墙内的学者,对个体力量去创造财富的态度,也还很审慎。
“在课堂上,没怎么听到教授们提及这个问题。但是感觉国家会有一些改变。因为入学前,从广播里已经听到一些有关‘真理大讨论’的消息,感觉这个国家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年秋天,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陈晓华,尽管并不知道这年冬天,这个国家真的将发生一个“大事”——一场关系国家上上下下变革的改革开放的大幕将开启,但对这个国家的未来,身处校园的他已经开始期许。
围墙外,中国农村生产实践一线,中国农民抱着“向好而生”的朴素愿景,一场炽热的自我破冰探索,如钻木取火之势,在中华大地发出星星之火。
承包荒地、发展养殖、尝试副业,今天中国农业正在走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之路,那时,已出现在一些农民的自我探索中。
1979年2月,人民日报一篇以《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报道了广东省中山县小榄公社社员黄新文如何成为“万元户”的故事。靠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1978年,黄新文一家的总收入达到1.07万元,
此后,新华社播发了一组各地涌现的“万元户”的故事,如山东临清农民赵汝兰靠植棉成为万元户、河南固始农民蔡义林靠种田和开磨房搞副业成为万元户。
自此,“万元户”这个词汇,作为中国官方语汇进入大众视野。
“1982年,我进入农业部工作,那会儿一个月工资是20块钱,当时一斤肉7毛钱,一公斤米面2毛钱,所以,万元户的致富能力在当时,是特别令人惊讶的。”
时光划过40年,2018年一个仲夏日的午后,当年的“农业部”已经改为“农业农村部”。在这一领域工作了36年、刚从农业部副部长位置退下来的陈晓华忆起中国农村这批最早的“探路者”,由衷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改革开放初期,对个体经济还是没有完全放开,工商局在那一时期对个体户主要是管理和限制。所以,在那样的经营环境和背景下,一部分农民通过勤劳致富,率先成为‘万元户’,其努力和辛苦可想而知。”
从吃不饱,到主动寻找生路,这是一种地上本没有路,靠自己的勇气、勤劳,探索出来的“钻木探火”之路。陈晓华也最敬佩“万元户”群体身上的“果敢之气”。在他看来,这是这一群体留给时代的最大财富。
共识
1982年夏,陈晓华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农业农村部经管总站工作,工作内容是下到农业生产一线,调取各地的农业产值和主要农作物的产值数据。“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各地走村入户。”
真正浸入农村的生产实践场域,陈晓华发现,学校里学的那套根据苏联计划经
济体系下建立的农业经济学常识,在实际工作中,不适用了。
彼时,随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思想,已体现到国家对农村的政策中。1982年1月1日,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农户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各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被这一政策逐渐唤醒。各地政府也铆着劲儿,去推广能让土地生产力上去、提升粮食产量的各类干法。
“每到一个地方,到当地的‘万元户’家看看,成为当地安排调研内容的‘必选项’。”在当地政府看来,这是他们的荣光。
真正走进“万元户”的家,陈晓华回忆,当时他们家庭生活场景中能看得见的“富足”,给了他很大的冲击。
“那会儿,黑白电视机、缝纫机、收音机这些在城市百姓家都很稀罕的物品,成了‘万元户’的标配。”最吸引陈晓华的,则是了解他们是怎么样致富的。
“我国农村走了很长一段‘大锅饭’、‘生产队’之路。出工不出力,生产力自然上不去。不管是小岗村自我探索的‘大包干’,还是自我要求要先干起来、要走出贫困的这批农民先富群体‘万户元’,他们的探索,都让我们意识到,如果能让每片土地发挥出其最大的产能,即能种好每一亩地,不仅粮食产量自然能上去,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农民自身的生活状况也能被改变。”陈晓华犹记得当年的观察心得。
邓小平同志说,中国农民自我探寻的致富路具有首创精神,“这场自我革命的发明权属于中国农民”,他用“伟大创举”四个字来评价这场自我探路的历史意义。在陈晓华看来,中国农村改革确实是个案推动了整体。
走,回故乡,过富足的生活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农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家家都成为“万元户”,至此“万元户”一词尘封历史。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报,农民收入方面,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农村人均年收入为133.6元,到了1997年,农村人均年收入为2090.1元,按当时户均4.3人算,平均户收入9196.44元,已经接近万元。
“尽管‘万元户’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淡出历史。但是,乡村发展,始终需要带头人。”在陈晓华看来,2018年年初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培养一批带头人,而这正是“万元户”群像跨越时代的意义。
“‘万元户’干法的共性,除了勤劳,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他们试图冲破农业长期处于第一产业的定位,用发展副业,加入了第三产业的内容。比如有的‘万元户’买了收割机、榨油机、磨面机,除了从传统卖粮这一单一的生产方式获得收益,还通过初加工生产一些农副产品获得收益。他们还意识到,规模化、科学种田的重要性。这些需求和探索,正是后来国家所推动的农业改革的关键词。”陈晓华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中国农村,同样需要‘万元户’精神。能致富,农村才具有吸引力;有人,乡村才能振兴。”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