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取得5大成果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记者 刘诗平)记者12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向阳红10”科考船载着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已停靠浙江舟山码头。历时250天、航程接近3万海里的本航次科考,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5大成果。
大洋49航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2017年12月6日从舟山起航,航程29821海里。本航次分5个航段执行,主要作业区域在印度洋,以落实“蛟龙探海”工程为核心,具有任务综合化、资源环境并重、调查手段高精化和瞄准国际海洋热点等特点,并取得如下成果:
——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取得新进展。本航次共发现3处矿化区、2处矿化异常区和9处异常区;拓展了龙旂、玉皇和断桥等矿化区的分布范围,表明具有较好的资源前景;深化了对合同区多金属硫化物分布控制机制、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超慢速扩张脊硫化物矿藏前景。
——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取得新认识。在天休热液区新发现一处高温喷口群,拓展了热液活动的分布范围,获得了该热液系统受控于拆离断层的构造与岩石学的新证据;新发现3个热液系统,使得我国在该区域发现的热液系统数量增至9个。
——“潜龙二号”自主潜水器刷新作业纪录。“潜龙二号”进行了9个潜次应用,水下工作257小时,总航程654公里。在玉皇与西龙井区发现新的热液异常区;在第14区块、白堤与东龙井区探测到热液异常;获取的近底磁资料为热液区构造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首次开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调查,为评估印度洋国际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状况提供基础资料和样品;首次开展印度洋缺氧和海洋酸化情况调查,初步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处于氧化状态。
——开展90度海岭、海气通量和洋中脊深部构造调查研究。在90度海岭回收连续工作11个月的深海潜标,获取的数据可了解海洋动力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填补该海域深层和底层海流观测空白。首次在印度洋投放气象与波浪浮标,已连续工作6个月。(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航次 热液 科考 印度洋


巴克图口岸:军警兵民筑起“红色国门”
宇宙中的幽灵星云 既美妙又让人发怵
欧洲央行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北约举行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军演
米兰举行“毕加索·变形记”展
惊世大奖15.4亿美元!美国最富中奖者诞生
湖北发现2.47亿年前湖北鳄类和鱼龙类化石
中国艺术家韩美林获颁“韩国文化勋章”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