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要闻 要闻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革开放40年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题: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革开放40年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周玮、白瀛、施雨岑
展开波澜壮阔的40年文化改革发展长卷——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化治理体系,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短缺的文化生产供给、零散的文化经营活动到繁荣活跃的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从较为封闭单一的对外文化交流到以我为主、多层次、宽领域文化开放格局……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伟大实践,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高扬改革旗帜、锐意进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稳步迈进。
转变职能创新机制,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福建漳州芗剧团复排《保婴记》,制作舞美需要一大笔资金,是国家艺术基金的专项资助解了剧团的燃眉之急。运行近五年来,国家艺术基金共立项资助4013个项目,总额约33.4亿元。
改变以往财政投入直接“养人”模式,国家艺术基金“不问出身,只看项目”的资助标准调动了基层文艺创作积极性,可谓文化部门转变职能、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创新的成功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一路推动政府角色转换和职能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电影局统一揭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新机构挂牌组建。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中央及省级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加强文化法治建设。推动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网络安全法、公共图书馆法等重要法律。
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加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明确“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
补短板提效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百姓获得感
2018年8月5日,广州图书馆入馆人数为51774人次,创下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单日入馆人次的最高纪录。这是新时代全民阅读的一个生动注脚。
40年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博物馆从340多家增加到4700多家,公共图书馆从1200多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馆(站)从不到7000个增加到44000多个,艺术表演团体从3100多家增加到15700多家。目前,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立。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每年开展活动近200万次,服务群众达5、6亿人次。
当前,以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突出特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
以精准扶贫助推文化小康,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并组织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等项目。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不断加大,“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服务效能大大提升。如山东东营“数字文化广场”、上海“文化嘉定云”,激发了民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百姓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
先来看文化产业最新一份“成绩单”: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增长15.2%,占GDP比重4.29%。文化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速。
让我们将时间的纵深拉长: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成为新中国文化市场兴起标志;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厘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双轮驱动的文化体制改革拉开序幕;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稳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足迹描绘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上升曲线。
十八大以来,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加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2018年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主营收入、净资产、净利润三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产业结构布局逐渐优化,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对接“互联网+”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3D和巨幕电影等新兴产业,推动上网服务、游戏游艺等行业转型升级。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文化走出去迈出新步伐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等荧屏热播,获年轻观众点赞;非遗带动贫困地区就业,成为精准扶贫重要抓手。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案例不胜枚举。
从1987年长城、故宫等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的世界遗产,到如今以53处世界遗产位居世界前列;从2002年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到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37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全国同步展开,40年改革实践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之路。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复兴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编纂出版;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
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同时,彰显时代创新、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当代中国故事也引来八方喝彩: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观众中引发共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征服大批海外“粉丝”;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日益成熟;中国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建成3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中国,正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演绎着新时代改革故事。(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火星沙尘暴消退 失联近四个月的机遇号或将复活
智利一座火山出现活跃迹象 熔岩照亮火山口
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开幕
欧盟将设立维持与伊朗进行合法贸易的机制
晒丰收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海洋城市文化摄影周大连开幕
新疆博物馆举办“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
史上最危险龙卷风旧照曝光 末日景象惊心动魄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