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青春坚守,换来万家灯火——南方电网海南三沙供电局青年员工奉献的故事
傍晚,漫步在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的小路上,海风阵阵,椰影婆娑,落日的余晖中,街边的小店渐次亮起灯火,浓浓的南国小镇气息让人沉醉。
站在灯光点点的北京路,冯乃华不禁想起5年前的那个夏日,那是他第一次登上永兴岛。热,晒,荒凉,动不动就停电——这是永兴岛留给他的第一印象,那时的永兴岛全然不是如今这般景象。
永兴岛的变化,离不开冯乃华和小伙伴们的奋斗。2012年8月,一群年轻人意气风发,背着大包小包漂洋过海来到永兴岛,挂牌成立了承担着“发输配用”整套电力流程重任的南方电网海南三沙供电局,6年来,这支主要由80后、90后组成的供电团队,用青春和汗水换来这片土地灯火不熄。
没有电,一切生产生活都回归“原始”
三沙,一个中国最南端的市,一个让人听了就很神往且又神秘的地方,一度也曾经是生活极度艰难的地方。为啥艰难?缺水、缺电、生活环境恶劣。对此,冯乃华深有体会。
被大家戏称为“岛民”的冯乃华,如今已是三沙供电局西沙群岛供电所副所长,他是早期上岛建电网的人之一,驻岛时间也最长,从2013年8月第一次登上永兴岛至今,他已经累计在岛上值守超过1000天,其中有一年曾驻岛258天,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有几个春节,他都是留岛值守,和岛民一起过年。
“刚上岛时,住简易工棚,没有海水淡化厂,只能抽地下水洗澡。”冯乃华说,原来岛上用的水是很咸的岛水,当地渔民叫“苦水”,白衬衣洗了就变成黄色,用这种水洗了澡身上也黏糊糊的,“头发硬得像钢丝”。
更重要的是,那时岛上极度缺电,每天停三四次电,别说生产建设,连当地渔民的生活用电都得不到保障,“鱼虾螺都不太敢放在冰箱里,怕一停电都臭了。”岛上的渔民老韦说,由于电压不稳定,电饭煲煮不熟饭,天热的时候,空调、电扇都不太敢开。
没有电这个基础能源,一切生产、生活都只能回归“原始”。城市里司空见惯的服务在这里都显得奢侈,一切全靠自己动手。第一批上岛的叶世锋对“吃”的记忆最深刻。如今,随着供电服务提档升级,永兴岛上开起了越来越多的咖啡店、冷饮店、超市、饭馆等各式店铺,生活已经相对很方便了。但在当时缺电、大型冻库没有建起来的时候,吃饭可是大问题,尤其是在台风季节。
那时,永兴岛的全部物资都靠往返船只运送,船期受到台风、洋流、潮汐等影响,很不固定。“最惨就是‘打台风’。”叶世锋说,永兴岛位于“台风走廊”,最多时连着4个台风,将近2个月没有补给船来岛上,储备粮一天天见底,连圈养在栅栏里的鸡鸭都吃光了,到最后,食堂员工只好在岛上摘木瓜,煮熟了给大家充饥……
台风过境时,最强风力达14—15级,浪高达5—6米,岛上的椰子树有时都全部被“剃了头”。然而第二天凌晨,当太阳喷薄而出,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这群年轻人又拿起手中的工具,斗志昂扬地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只要有我们在,灯就会亮!”
从电饭煲都无法用到建成大型冷库,从抽又黄又涩的地下水洗澡到拥有海水淡化厂,从停电频繁看不完一场完整的春节联欢晚会到拥有岛上的电影院,三沙人的生活变化,见证着过去的艰辛和如今的巨变。而电作为基础能源,负荷变化更直接反映着三沙城市发展的速度。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永兴岛电网统调最高负荷已达到2012年最高负荷的10倍。
6年10倍的负荷变化,背后是这群年轻的供电团队成员的兢兢业业。三沙供电局新成立时,许多业务流程制度都是空白,需要一切从零开始构建与三沙实际相适应的一系列工作制度;同时,三沙供电局还需要承担起发电—输电—配电—用电一条龙的任务,以及相关的基建、设备维护修理等等,远远超出了供电的工作范围,而这都需要当时只有12人的供电团队完成,每个人都得一专多能,随时补位。
“永兴岛上发电机组每天需要轮换运行,最初一天换六七次,现在视负荷情况一天一两次,这样才能保证机组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确保岛上用电。”供电团队成员陈运钦说,给发电机注油,切换发电机以及抄表巡视,是他们每天都要做的工作。永兴岛上有“三高”“三强”:高温、高湿、高盐;日照强、台风强、降雨强,设备常年遭到海盐腐蚀,上岛物资锈得很快,设备坏得也快,用电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比其他地方都要细致周全。
巡视维护设备的同时,居民的用电服务也要兼顾,常常是刚搞完基建,马上就转行做“客服”。不过,永兴岛是个“熟人社会”,大家见面时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可以点点头,打声招呼,由于经常需要上门服务,大家和渔民们打得火热。“多亏了这些小娃娃们,我们现在再也不停电了。”渔民老韦说。
6年间,三沙供电局实施了永兴岛电网升压改造工程,对永兴岛配电网进行扩建,缓解了岛上用电紧张的压力,承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任务“含分布式能源的微电网控制与优化技术”集成示范工程的建设,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光伏等新能源消纳能力,建成永兴岛新电厂,增加机组容量,满足更大用电需求……6年来,他们埋下一根根电缆,结束了岛上每天定时停电的历史,接通海水淡化厂、大型冷库、灯光球场,商业街的霓虹灯一盏盏亮起来,供电量翻了10倍,供电区域不断延伸,让有渔民的地方就有电力服务。
如今,电稳定了,一系列生产生活的配套设施都日益完善起来,岛上已经有几十户人家落户,渔民们办起了小饭馆、海产品零售,渔民店铺里都支持电子设备付款,还能叫外卖。“只要有我们在,灯就会亮!”冯乃华指着街边的小店兴奋地说。
“以后,我们要点亮三沙更多的地方”
在永兴岛待过的人,都知道这么一个说法:“头一个星期像天堂,第二个星期想撞墙。”驻岛的人最喜欢船,每次看到有船过来都很兴奋,因为又可以看到更多人了。
在三沙驻守的这几年,驻岛员工们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地方可以去消遣,每个人都要面对两件事:如何与岛上的人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而对于驻岛人员来说,后一件事尤显重要。
三沙供电局成立初期,前往三沙永兴岛的交通工具很有限,只有摇摇晃晃的琼沙3号,要坐18个小时的船才能到达永兴岛。为了照顾大家的生活,按计划每个员工驻岛1个月就会轮换一次,但实际上因为人手紧张,很多人都需要连续待满两个月才能回家。驻岛最难熬的就是想家,家里一旦有事,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2016年6月,曾发生过一次长达20多天的通信中断,网络不通,电话不通,对于习惯了通信发达的现代人来说,这简直难以想象,但大家硬是挺了过来。长时间的驻岛,日夜厮守,让岛上的这些年轻人更像一个大家庭。
“我们驻岛的人,和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还长,彼此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对这句话,刘获感受最深。2016年的一天,他突然感到腹部剧痛,经岛上医生诊断,是急性阑尾炎发作,要马上手术。但岛上不具备手术条件,必须回三亚才能做。阑尾炎是急症,如果等几天后才能到的船,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那天晚上,大家谁也没睡着,都陪着给他打气……幸好,第二天有军用直升机到三亚,大家尽一切努力联系上直升机,把刘获送往医院做手术,才让他脱离危险。
远离城市、远离家人、远离繁华,生活的艰苦与寂寞考验着驻岛团队,也锻炼了团队的每一个人。“在这里,必须要有奉献精神,才能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艰苦。”三沙供电局综合部副主任靳珊说,供电局员工都穿着专门设计制作的工作服,衣服上有国旗的标志,让他们心生自豪,也给了大家无限的动力。“国旗绣在衣服上,就像绣在心里。”靳珊说,即便回到海口,大家也都愿意把这件衣服穿着,走到哪里都感到自豪。
6年青春坚守,换来三沙万家灯火。如今,永兴岛上渔民家中的冰箱越买越多、功率也越来越大,再也不担心因为停电而导致海鲜变坏;岛上路灯亮了,咖啡店、理发店、烧烤园等店铺招牌也亮了起来;羽毛球场、篮球场晚上也可以开灯打球了……“以后,我们要点亮三沙更多的地方!”指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冯乃华兴奋地说。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供电局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