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千年传承“中国白”——“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福建行记
人民政协网泉州8月29日电(记者 王惠兵)戴云山脉深处,群山环抱之中,“一带一路”艺术明珠——瓷都德化散落其中。8月8日,记者随“一带一路”建设情况福建集中调研采访走进泉州市德化县,探寻“以瓷为媒”,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德化,是如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扩大对外交流的“朋友圈”。
图为德化一个工作室外晾晒的陶瓷
“海丝”起点的瓷器“小作坊”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晶莹如玉、明澈如冰的德化陶瓷,早在宋元时期,就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先人一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是硬陶和印纹陶的制作。夏商时期,德化出现了原始青瓷制作。千年轮回,传承不止,便有青白瓷、白瓷、黑釉瓷等,亦有了“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如今,德化陶瓷则以“白”见长,以温润的胎体与精妙的雕工著称,被誉为“中国白”。
顺着一条斜坡而上,看到一排旧时房屋,走入其中,窑炉内昏暗干燥,散发晶莹的亮色。在此前悠久的时光里,这儿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每一次出窑,便是一次苏醒。这便是,烧制瓷器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远销海内外,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研究中国古法烧制柴窑的必选之地——月记窑。
眼前的月记窑,是一个集传统龙窑生产场景、陶瓷艺术创作、展示、交流、体验活动和农耕民俗文化及家庭农庄体验的乡村文化旅游景区。古老的烧制方式与当代陶瓷工作者的艺术创新相结合,使得这个“小作坊”一点也不小,反而进一步丰富了陶瓷创作的形式和内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窑薪火不息。
作为德化陶瓷出口企业的佼佼者,泉州顺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1986年也仅是一个普通的陶瓷家庭作坊,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许多个体瓷器作坊一样,传承传统烧制工艺,厚植陶瓷文化,不断助推着陶瓷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要让传统的中国陶瓷被世界广泛接受,关键要创新发展思路,把传统工艺与时尚文化紧密融合。”顺美公司总经理郑鹏飞表示,做到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顺美生产的陶瓷制品,如今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拓展了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
从“小作坊”,到大企业,专注于开发高端陶瓷制品的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已经在德化扎根20多年。乘着“一带一路”东风,公司产品的出口国家数量也从五年前的30多个,增长到如今的60多个。
“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目标客户,对于企业提供的个性定制的高端陶瓷非常喜欢,市场前景广阔。”协发光洋董事长助理郑富垚认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企业更应该在核心竞争力上下工夫,力求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动。
城以瓷兴转型“世界陶瓷之都”
目前,陶瓷是德化县的主导产业,全县有陶瓷企业26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五年来,德化县抢占先机,拓展市场,不断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圈,推动了陶瓷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步步告别传统“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向“世界陶瓷之都”的产业化之路大步迈进。
去年9月,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入选国宴瓷和国礼瓷的德化白瓷亮相。这无不透露着别具一格的设计和精巧的工艺,再次向世界展现了德化陶瓷无与伦比的中国魅力。
作为金砖国宴瓷、金砖元首杯、元首茶器等设计者,“中国白艺术宫”负责人、国礼名家陈仁海说,设计国礼要有金砖的特点、要有闽南的特色,还要体现中国的文化内涵。如今,在他的中国白艺术宫内,这些金砖国礼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
与时俱进,是陈仁海作品的最大特点。“你看我的每个作品上都有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有详细的介绍。这就是我们当下时代特有的产物,它为这个瓷器注明了生产年代。”他指着一个金砖国宴瓷盘底的二维码告诉记者。
让陈仁海骄傲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通过文化品牌的打造,全球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德化陶瓷。他自己的企业,也因大量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订单出现,正在积极扩充产能。
在德化陶瓷博物馆内,展示着从古到今的德化陶瓷作品。据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历史上,众多海丝沿线国家就对德化陶瓷情有独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家、客商来德化进行学习研讨、商业贸易。而许多艺术家慕名而来,在德化创作后,愿意将自己的作品捐给博物馆,但博物馆因场地限制,已容纳不了许多作品。今年,将新建一个陶瓷博物馆,预计面积将达3万平方米,比原博物馆扩大五倍左右,更好地展示德化陶瓷艺术魅力,扩大与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交流。
正是复杂的工艺以及对品质的追求,过硬的产品质量,使得“中国白”的美誉度非常高。现在,德化在生产加工方面大力推广“以电代柴”,用高温电热窑炉替代传统柴烧窑,全县70%的陶瓷企业实现了以电烧瓷,既环保又促进了行业技术创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业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
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德化对“一带一路”沿线39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出口业绩,涉及企业90家,出口额1342.96万美元,同比增长41.2%,其中出口量增长的国家有22个,对2个国家出口增幅超15倍。
今年,德化成立了德化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并在2月9日召开的陶瓷产业跨越发展大会,提出至2022年实现500亿元陶瓷产值的目标。在这转型升级新的“十字路口”,德化陶瓷产业如何再次奋起?
未来,德化将围绕生产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等“三个转变”,规划建设“国际瓷艺城”,借助中国陶瓷茶具城等营销平台,适时举办世界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世界陶瓷文化艺术博览会等国际国内重大陶瓷文化盛会,政企合力延伸陶瓷全产业链,向500亿产值发起冲锋,打造名副其实的“世界陶瓷之都”。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陶瓷 德化 一带一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