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大脑里住着 一个“爱吃糖的小孩”?



冰淇淋、巧克力、可乐、甜甜圈,荔枝、龙眼、哈密瓜……美味甜食无人不爱,然而糖吃多了,仅仅是发胖那么简单吗?
不久前,来自英国的健康专家提出,甜食对于我们而言就像吸烟一样有害,多吃糖与吸尼古丁同样危险,就连我们以为绝对健康的水果,也隐藏着“不含嘌呤的毒药”。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
最新研究
吃“糖”成瘾
可能是大脑在操纵
无论是甜品还是水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含有糖分的食物无所不在。有调查发现,在超市中出售的包装食品中,有四分之三都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糖,比如说吐司面包、早餐麦片、沙拉调料、速食汤、各类酱汁等等。无须等到饥肠辘辘,或许在一天中的任何时段,我们都会产生“吃一块蛋糕”又或“喝一杯果汁”的念头。
很多时候,这种来源于身体深处的“执念”并非完全因为饥饿,而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住着一个“爱吃糖的小孩”。大脑中的每个神经细胞内,都有一个“小型发电厂”来为细胞活动供给能量,而我们躯体内葡萄糖,就是细胞的主要“发电燃料”。如果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大脑就像一个爱吃糖的小孩,想要不断地从流经大脑的血液中摄取糖分,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毋庸置疑,甜味是一种诱惑。尤其当甜香四溢、鲜嫩多汁的樱桃接触到舌尖时,我们会意识到只吃一颗完全不能满足内心的渴求,而这份渴求更多时候直接来源于大脑。数年前,肥胖及毒品神经学家保罗·肯尼曾用实验来证实糖对大脑及身体产生的作用——美味芝士蛋糕虽然不会令老鼠在顷刻间狼吞虎咽,但却会令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不了嘴”,老鼠变得除了吃之外就只想睡,结果自然是大幅度地增加了体重。
高糖饮食不但会让人变胖,还会影响大脑机能、造成遗传风险。然而明知道多吃无益,为何我们还是停不了口呢?研究者解释,因为糖分会激活隐藏在大脑中的“享乐系统”。在食物的甜蜜诱惑下,我们只想不停地得到这种愉悦的感觉。
专家声音
水果有益?“不含嘌呤的毒药”需警惕
吃甜食有风险,那么吃甜甜的水果呢?多吃水果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近年来不少研究都支持这个观点。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的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吃10份水果和蔬菜可以使我们活得更长——具体地说,如果我们每天吃200克水果或蔬菜,会降低13%的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4%的患癌风险;如果把每天摄取水果或蔬菜的分量提升至800克,则会使上述益处加倍。
但是,打着“健康”旗号的水果,同样有可能变成“裹着糖衣的杀手”——果糖和果葡糖浆,被称作是“不含嘌呤的毒药”,尤其对于有痛风隐患的人来说,并非多多益善。据统计,我们现代人每天进食的糖分比起一百年前多了很多,比二百年前多出超过两倍,可能是由于常常进食这些果糖含量高的食物,现代人的尿酸平均来说都十分高。
“很多人都知道喝酒、浓茶对痛风发作有影响,却忽视了含糖饮料对痛风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周毅告诉记者,含糖饮料可显著增加血尿酸,而且后果比烈酒还明显,与啤酒效果相当。“尿酸高的人,应该避免摄入高果糖浆甜化的饮料及食物,同时还要限制自然糖分果汁及含糖饮料的摄入。”
周毅主任提醒,高果糖浆其实很常见,被广泛运用在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运动饮料以及小吃、糖浆、果冻和其他含糖产品中,我们选购时需要特别留意看清楚成分表中“果糖”“糖浆”等字样。
吃对水果,远离痛风
不少痛风患者都会自觉远离嘌呤,殊不知果糖这种不含有嘌呤、口味甜美的成分,却会明显升高血液中的尿酸含量,是名副其实的痛风毒药。
“果糖可直接促进人体尿酸合成增多,如果大量进食新鲜水果,就有可能会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水平,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间接减少尿酸的排泄。”周毅主任表示,果糖虽然不含嘌呤,但最终代谢产物却变成了尿酸,成为痛风中的洪水猛兽和隐形杀手。
除了会引致痛风症发作外,果糖还是肥胖和“啤酒肚”的罪魁祸首。千万不要以为谢绝主食、光吃水果就能减肥,果糖不但能引起胰岛素和瘦素水平降低,还会令饥饿素水平增高,直接导致肥胖。
虽然果糖广泛存在于水果中,但并非所有水果都糖分“超标”。关于水果怎么吃才健康,周毅主任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平时应当注意进食水果的种类,日常水果中梨、樱桃、李子、葡萄、苹果的果糖含量较高,在食用时应避免过量。
2. 水果中富含人体每日所需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不建议痛风患者禁食水果。猕猴桃、柚子、刺梨、草莓、黑莓和菠萝等水果都对痛风患者有利。
3. 无论是否痛风症患者,都要控制每次进食水果的数量,每天摄入水果不能超过500克,以200克至400克为宜。
4. 除了水果之外的果汁类饮品,在选择时也需要注意适量,因为果汁往往浓缩并集合了多种水果中含有的糖分,因此稍不留神就会摄入超标。
延伸阅读
“大脑奖赏机制”:让我们对甜味“欲罢不能”
说到“享乐系统”,很容易让人想起心理学的“奖赏效应”——当我们做出某个决策之后,如果被证实正确并且产生了好的结果,就会促进我们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在我们的大脑中同样存在这种奖赏机制,只要完成了预设目标,作为奖励,大脑就会增加“快乐素”的分泌,让我们感受到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不久前,《细胞代谢》杂志做了一项关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食物额外奖励效应”的研究,结果发现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更受人类大脑的喜爱。在这些食物中排名最高的,分别是薯条、薯片、汉堡包、甜甜圈等多种甜点。对此研究者斯莫尔分析道,虽然我们认为自己能够控制我们正在吃的东西,但实际上大脑更想要的是别的东西,这种高脂肪碳水化合物加工食物的奖励机制,很可能是导致人们暴饮暴食的元凶。
越吃越快乐的原因,若从神经学机制去解释,就是这个生理过程涉及“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直接影响到大脑内负责“愉悦”的中枢系统。因此无论是吸尼古丁还是吃甜食,都有可能刺激我们大脑中“多巴胺”这种“快乐素”的释放。久而久之,如果我们经常接触含有糖分的食品,大脑就会逐渐习惯这种状况;因为想要再度体验愉快的感觉,大脑就会让我们对那些食品产生“情不自禁”的渴求。
就像那句“名言”所说的——吃饱了以后,还可以用另一个胃吃甜食。不懂得储存脂肪的人,在过去或许活不过几年,但对于高糖高脂肪食物供过于求的今天,脂肪却成了很多人“不能说的痛”。
编辑:赵彦
关键词:吃糖成瘾 大脑操控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