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友好条约难续 乌俄加速分离
新华社基辅9月6日电新闻分析:友好条约难续 乌俄加速分离
新华社记者陈俊锋 钟忠
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日前表示,乌方将在9月30日前向俄罗斯以书面形式告知不延长两国友好、合作和伙伴关系条约(乌俄友好条约)的决定。这一举动意味着,乌将加速同俄罗斯分离,并且乌加入欧盟和北约的步伐不断提速。
继续恶化开始
波罗申科在8月28日举行的驻外使节大会上表示,乌方决定不再延长友好条约,认为这一条约“因俄方过错早已不合时宜”。对此,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9日回应说,乌方做法不理智,将对两国人民利益造成新的损害。
乌俄友好条约于1997年签订,1999年生效。条约规定,两国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基础上,承认苏联时期划定的两国边界,一致同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明确两国关系具有战略性。但2014年3月开始,因克里米亚入俄和乌东部顿巴斯冲突问题,乌俄关系急剧恶化。
波罗申科今年2月20日签署了顿巴斯问题国家政策要点法,把乌东部民间武装控制区定性为“临时被占领土”,把俄称为“侵略者”。这实际上已为结束乌俄友好条约做出法律准备。
但这只是此轮乌俄关系继续恶化的开始。乌外交部长克利姆金表示,因为乌俄之间的友好伙伴关系已成过去,乌方将重新审视所有此前签署的两国间条约。据乌外交部统计,自2014年3月以来,乌俄间签署的451项协议中已有44项被停止效力。
国内民意变化
波罗申科曾于今年3月透露中止乌俄友好条约的打算,引发社会舆论热议。乌社会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克里米亚入俄、顿巴斯爆发民间武装同政府军激烈冲突时就该废止这一条约;另有一些人主张应部分保留该条约,认为应予以保留条约内有关俄乌领土划分、两国历史、文化和经济关系方面符合现实利益的内容;还有一种观点是,不应该废止条约,认为乌俄关系恶化是暂时的,从历史和地缘角度看双方不可能永远不相往来。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在乌社会持第三种态度的人非常少,对这一条约的态度正反映了乌国内对国家未来走向的看法。乌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此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便是在东部亲俄势力较强的地区,仍支持加强乌俄关系的人都十分少见。乌国内近年来民族主义思潮扩大,苏联解体后国家概念模糊的状态一去不返,克里米亚入俄和顿巴斯冲突的刺痛,唤醒了乌克兰人的国家意识。
2014年初,乌最高拉达(议会)一纸废除俄语在乌东部部分地区官方语言地位的法案引发了东部大规模抗议,进而爆发民间武装同政府军的激烈战斗,恶果至今仍在。乌当局最担心的是这种情况重演。因此波罗申科上台后一直执行不过度刺激亲俄势力、逐渐远俄近欧的外交政策。
加速融入西方
疏远俄罗斯的同时,乌克兰大踏步向西方靠拢。
经济方面,乌克兰同欧盟的自由贸易区协定2016年1月生效。乌还开始将其产品标准与欧盟标准相统一,以适应欧盟市场要求。同时,乌克兰采用从欧洲反向购气等方式,持续降低对俄天然气依赖。乌对外经济关系由此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向欧盟出口额占乌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不断扩大同欧盟国家的经贸关系。
政治和民间交往方面,波罗申科多次表示,乌将坚持欧洲大西洋一体化政策。乌议会去年6月通过法律,正式把加入北约定为乌外交政策优先方向之一。北约今年3月正式确认乌克兰为加入北约的申请国。此外,乌同欧盟联系国协定去年9月正式生效。波罗申科称,该协定生效表明乌同欧盟一体化进程取得历史性突破。
军事方面,乌同美国及北约的合作不断加强。除固定军演外,美国从今年开始向乌提供“标枪”反坦克导弹,据称用于对付“俄在顿巴斯地区的坦克”。这是美国首次向乌出售杀伤性武器。乌最近还向美提出购买单价7.5亿美元的防空导弹系统,以应对亚速海和黑海方向的威胁。
乌克兰专家认为,从趋势上看,乌俄渐行渐远是大概率事件,尤其在明年即将举行总统选举的背景下,波罗申科将不断强化与俄罗斯决裂的政策方向。不过,乌克兰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西方,还要看未来美、欧、俄等各方政治力量如何互相影响。
编辑:秦云
关键词:乌俄友好条约 乌克兰 俄罗斯


SpaceX完成今年第18次发射 二手火箭将卫星送入轨道
三江源国家公园首次拍摄到黑狼活动影像
世界最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开始架梁
候鸟来的季节
华盛顿迎来今年首场降雪
NASA发现大型冰山崩解 正持续观察频率变化
法国举行巴黎连环恐袭事件三周年纪念活动
美国加州山火肆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