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东西融通 丝路新曲——“一带一路”的亚欧故事
新华社莫斯科9月9日电 特稿:东西融通 丝路新曲——“一带一路”的亚欧故事
新华社记者安晓萌
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中原的商队经敦煌、出玉门、穿戈壁、过荒漠、翻天山、越葱岭,进入大宛、乌孙、康居等地,一些人扬鞭西行,一些人驻足落脚,逐渐使中亚大地成为古丝路中段的重要驿站与集散市场。至此,东西有往来,贸易足鱼米,文明始交流,相逢话桑麻。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资共建的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以及集装箱码头(2017年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斗转星移,在今天中亚广袤的土地上,丝路光芒再起、熠熠生辉。商贾驼铃化作列车鸣笛,大漠古道变身高速公路,商贸往来加速产业合作,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过去5年,中亚地区又一次历史性地在丝路精神里寻找发展的新动力。
一个老板的愿望清单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开始为世人所熟悉。5年来,各方机遇共享、优势互补。对国家来说,“一带一路”建设激发国家内生动力,为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对民生而言,“一带一路”带来的红利也已花开硕果,惠及大众。
萨德克是最早同中国人做生意的哈萨克斯坦企业家之一,哈萨克斯坦最早的中国商品市场就是他在上世纪90年代开办的。萨德克从中国邀请了200多名商人,带着中国货物入驻市场,物美价廉的中国货大受好评,萨德克的市场逐渐扩大。他说,在从商生涯的前半程,他努力将中国的优质商品推向哈萨克斯坦市场,让更多当地人喜欢并认可中国商品。
2013年,中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给萨德克的经商之路开辟了新的方向,他与中国的合作日益深入和多元,生意也越做越大,在简单的货物贸易之外,还扩展到建筑、工业、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
如今,他已在哈萨克斯坦多地开设了数家贸易市场和购物中心,仅开设在首都阿斯塔纳的“上海市场”,摊位就超过1万个。“上海市场”是阿斯塔纳最大的贸易市场,每个月仅租金就给萨德克带来数百万美元收入,来自中国的蔬果、建材和日用品等几乎应有尽有。
2016年,萨德克的一家公司与一家中国企业签署小麦深加工合作协议,双方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城市科斯塔奈合资建设面粉加工厂,对小麦进行深加工,生产面粉、淀粉、氨基酸等各种产品。
今年,萨德克旗下公司同另一家中国企业联合中标了修建哈萨克斯坦境内约100公里的一段公路建设合同,是中哈边界通往俄罗斯鄂木斯克跨国公路的一段。目前,筑路工人的营地建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公路建设将在明年开工。
另外,萨德克还与中国一家拖拉机厂洽谈在阿斯塔纳进行农业合作的项目。根据规划,双方将在阿斯塔纳修建农业产业园并生产当地需要的农机产品。
“一带一路”带给萨德克的不仅是商品贸易,更是未来发展的方式、方法、方案。修建太阳能发电站、开设汽车配件中心、创设高级洗车场……在萨德克的愿望清单上,希望与中国公司共同开拓的项目还有很多。
一个老总的心路历程
每天上午8时左右,中白工业园开发公司第一副总经理科罗捷耶夫会驾车从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家中出发,沿途接上两位同事,前往位于城市东郊的中白工业园。在那里,他和中国同事们正在打造一颗新的丝路明珠。
科罗捷耶夫曾任白俄罗斯经济部投资总局局长,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后,科罗捷耶夫参与起草了白俄罗斯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文件。
“白俄罗斯是最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我深感骄傲。”回忆起白俄罗斯当年宣布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情景时,科罗捷耶夫脸上仍洋溢着自豪。
带着多年来参与本国宏观决策并与中国公司交往的经验,科罗捷耶夫在中白工业园开发公司成立之初就来到公司工作。他说,“在经济部积累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于园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参与了工业园开发建设的三版总统令起草,充分借鉴了中国在工业园区开发方面的先进经验。”
中白两国领导人2015年5月会晤时决定,把中白工业园建设作为合作重点,将园区项目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和双方互利合作的典范。科罗捷耶夫说,白俄罗斯政府将中白工业园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工程,希望园区吸引发展潜力大的未来产业,带动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短短3年多时间里,中白工业园一期8.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几近完工,工业园招商引资也取得良好开局。截至目前,已经有37家企业入驻,其中有中白两国的企业,也有来自俄罗斯、德国、奥地利、美国和以色列等国的企业,一些企业现已投产运营。
与在经济部按部就班的工作相比,工业园开发公司的工作给科罗捷耶夫带来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他说,与在经济部工作时做宏观决策相比,他更喜欢目前在中白工业园的工作,因为能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看到中白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成果。“在经济部工作时,参与做出的决策要三五年后才有结果。而在工业园工作,我们的决定都立竿见影,这令人特别高兴。”
一个老师的梦想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街头,经常能够看到印着“中吉友谊”字样的公交车。如今,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和项目落户吉尔吉斯斯坦,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一带一路”热带动了“汉语热”,“学汉语、去中国”已成为很多吉尔吉斯斯坦年轻人梦想之一。
今年65岁的刘伟刚是吉尔吉斯斯坦汉学界的名人。他出生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上世纪70年代在苏联远东国立大学学习了5年汉语,毕业后当起了汉语翻译。90年代初,吉尔吉斯斯坦开创大学汉语系,急需汉语教师,刘伟刚机缘巧合,进入吉尔吉斯斯坦人文大学教汉语,一教就是20多年。
今年夏天,刘伟刚从吉尔吉斯斯坦人文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职务退休。不久,他又受朋友之托来到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点担任校长。
“我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是学汉语,二是教汉语,”刘伟刚笑着说。20多年来,他和同事培养了近3000名汉语毕业生。他们有些在中资企业上班,有的在国家机关就职,也有一些跟他一样当了汉语教师。
刘伟刚说,现在每年吉尔吉斯斯坦人文大学都有差不多100多名学生到中国进修,他自己的子女也都曾在中国交流学习,汉语甚至已经成了他们家的“第二官方语言”。
刘伟刚说,汉语塑造了他的一生,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培养更多汉语人才。他说,希望中国实现“中国梦”,他的学生们也可以利用所学去实现他们的“吉尔吉斯斯坦梦”。(参与记者:周良、魏忠杰、李东旭、关建武)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中国 一带一路 工业 汉语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